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UL提出穿戴式装置三大成功关键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4570】

穿戴式技术正面临生活领域应用发展的诸多挑战,为了有助于台湾产业抢得穿戴式产品的商机。 UL(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在第十三届亚洲穿戴式技术高峰会议的延伸研讨会当中,提出穿戴式装置供应商立足市场的三大关键,并与业者分享如何运用认证,设计及制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赢得市场先机。

/news/2014/10/13/1111171770S.jpg

担任主讲嘉宾的Wearable Technologies AG首席执行长兼创办人Christian Stammel 开场表示:「穿戴式技术是可应用于人体周遭、人体上、甚至是人体内的科技新趋,亦是创新产品市场的发展平台。穿戴式技术的进展,受到电池发展、交互式材料、新一代的Bluetooth Smart与传感器/MEMS等四大因素所影响。同时,穿戴式技术也面临生活各面向,如健康医疗、运动、及消费电子等的应用发展,以及产品安全与数据防护上的挑战。」

UL接着在会中提出造成穿戴式装置成功与差异化的三大关键,分别为法规、质量与产品性能,以及用户经验。

UL电子科技产业部事业发展协理蔡昌益指出:「现今穿戴式设备的用途日渐广泛,使用情境迥异,符合各国各区的法规要求,是穿戴式设备进入市场的第一个挑战。目前国际上并不存在指定或使用单一标准来评估所有的穿戴式设备,且不同买家与零售商可能提出额外要求,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将直接提高穿戴式产品开发的复杂度与风险;再者是厂商必须针对产品的品质与性能表现提出相关证明,创造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而穿戴式装置是非常个人化的产品,使用者经验是决定产品成败的最后关键。 」

蔡昌益进一步表示,「由于穿戴式产品是新兴应用,即使通过了法规的基本要求,仍可能存在不可预期的危险。因此建议业者应该跳脱以往思维,从根本下手,不要只是在产品原型完成后才寻求第三方认证单位进行各国法规的符合性测试,取而代之的是,更积极地在产品设计初期即借助于认证单位的专业协助,提早将潜在危险的思维,纳入产品设计考虑,降低重工的风险,并导入以人为本的人因工程,提升用户的满意经验,才能开发既符合用户期待又安全的产品。」

由于穿戴式装置运用各种无线科技、行动通讯功能等技术,这也是形成产品差异化的要素之一。然而,各国对其在电磁兼容性(EMC)、射频(RF)、特定吸收率(SAR)等,皆有严格的规范。UL电子科技产业部事业发展协理黄武宗就指出,「目前穿戴式装置有许多非侵入式的生理感测产品,与人体更为贴近,透过SAR的检测,可发现曝露在电磁波下的潜在风险,确认产品是在人体吸收无线射频的安全值之内。」

又穿戴式装置已开始大量应用在健康照护或行动医疗上。医疗属于高度监管产业,入门障碍高,产品定义不同,所需的评估与标准要求亦会有所不同。针对医疗器材,监管单位要求的是最基本最底线的安全与功效,制造商必须透过仔细的风险分析与评估,降低危害。因此UL健康科学部首席工程师Anura Fernando在会中即分享最新防制危害安全工程(Hazard Based Safety Engineering)的观念,提醒厂商在设计时能事先预防,做好危险来源、传输机制与对接收者的影响分析,有效发掘穿戴式装置的潜在风险。未来,一般穿戴式装置制造商欲转型跨足医疗领域,也将更为容易。

根据IDC预期,全球穿戴式装置将在2018年达到1亿1千2百万台。看重台湾的科技优势,Wearable Technologies AG已连续两年在台举办亚洲穿戴式技术高峰会议,汇聚全球精英,交流第一手穿戴式市场与技术新知。

图说:UL座谈会主讲来宾:UL电子科技产业部事业发展协理蔡昌益(左一)、UL电子科技产业部事业发展协理黄武宗(左二)、UL健康科学部首席工程师Anura Fernando(右二)、 Wearable Technologies AG首席执行长兼创办人Christian Stammel(右一)。

關鍵字: SAR  Asya giyilebilir teknoloji Zirvesi Konferansı  UL  Wearable Technologies AG  仪器设备 
相关新闻
UL Solutions 扩展烟雾探测灵敏度测试 助制造商加速中国及东亚市场
国际品牌优化废弃物管理 UL2799推动多厂区减废策略
UL健康建筑验证标志全台首发 由南山人寿取得头筹
UL Solutions现身车电及零配件展 提供创新需安全、性能、环保测试
UL Solutions布局电池及电动车充电市场 在台成功打造CB测试实验室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节流:电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 共封装光学(CPO)技术:数据传输的新纪元
» 高速数位讯号-跨域创新驱动力研讨会
» 高级时尚的穿戴式设备
» 准备好迎接新兴的汽车雷达卫星架构了吗?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CS7S3KGQSTACUKY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