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當前,口罩地圖的建立,無疑為台灣社會人心惶惶的暗流點亮一條出路,背後推手除了日夜辛勞的政府團隊、醫護人員和相關產學支援外,科技部106年起推動的「人工智慧(AI)科研戰略」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
科技部陳良基部長分享,台灣推動AI科研戰略三年有成,不論是人才培育或是技術開發,已有相當數量的成果展出。(攝影/吳雅婷) |
科技部今(10)日召開「AI啟航,揚帆全進」全面啟動AI軟實力記者會,邀請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及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共同分享AI科研戰略推動三年來的重要成果。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表示,AI的核心是運算(computing),而運算的重點就是數據(data),此次新冠病毒的快篩試劑研發便運用了AI抗體庫,進行迅速且精準的特徵比對,以爭取開發時間並提升試驗成效。
陳部長進一步指出,台灣歷經了三年的AI軟硬體佈建,不論是在智慧製造或是智慧醫療領域,皆已在人才、技術和場域三大方面有相當程度的開發與應用成果。
智慧製造應用包括在南科和中科設立AI製造基地,以及著力設置於中南部的40家無人工廠。
智慧醫療應用則是在醫院設置AI門診,實施院所包含台大醫院、北醫、北榮。此外,藉由科技大擂台、醫療影像語AI創新研究中心等專案,大量醫療影像資料集已建立,並開放在資料集平台,供進一步學研使用。
舉例而言,心臟冠狀動脈、腦瘤、肺癌等重大疾病相關的影像資料庫已累積了約13.8萬個案例,其中,已完成疾病標註的案例多達7.9萬個,方便進行AI訓練。
細數這三年台灣的AI佈建項目,硬體方面,除了完成建置計算能量排名世界前21名、能源效率排名世界前12名的台灣杉二號之外,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的語料庫也已累積2000多小時的中文數據,以及200多小時的台語數據。
軟體方面,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則表示,以陽光、空氣和水來比喻AI發展所需的環境條件,則分別對應成政策支持、思想和資金。
杜奕瑾指出,科技部推出的AI科研戰略便是陽光,為AI產業發展造橋鋪路,AI Labs則是空氣,激勵開發AI的創新思維。2018年開始,國際軟體大廠開始進駐台灣,便是看準了台灣的ICT強項以及政策支持,加上台灣人才多樣,推出的產品與服務公開透明,對應上當前備受矚目的資安問題,台灣的產業特性將成為關鍵優勢。
ICT和醫療是台灣產業發展的強項,也是未來重點。作為躋身世界最早發布AI戰略的國家之一,科技部持續引導台灣發展成AI重鎮,除了人才培育與技術開發外,同時也推動了產業合作。
例如,科技部啟動AI創新研究中心與半導體射月計畫專案,現已補助437位研究人員、協助實現62件技術移轉產業,並與台積電、日月光與鴻海等企業共同執行多達353個產學合作計畫;更培育了2482名具備AI、晶片設計與專業應用領域的碩博士人才,滿足AI應用產業與晶片設計的人力需求。
學術發表方面,三年來在Nature、IEEE和AAAI等國際期刊與研討會累計發表了1849篇論文,引用次數多達1437次;國際競賽方面,則在人臉辨識影像處理競賽、NVIDIA機器人開發競賽與AUDI創新競賽等42項賽事獲得佳績。
時值AI戰略推動第三年,科技部政務次長許有進表示,目標預計會朝向將AI廣泛應用在產業上,期望看到未來出現亮眼成果。例如,利用影像辨識與基因演算法,延伸應用至罕見疾病、癌症、精準醫療分析,甚至是未知病毒分析。
科技部已預定於2021年舉辦Asia AI Winter School,以跨國聯盟方式,與國際頂尖研究機構合作,並邀請國際學者來台授課,開放亞洲與歐美國家的學員報名,以促進人才交流與國際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