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近日公布最新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相較於106年增加為4,447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有鑑於目前人口加速老化、空汙及飲食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等因素,預計癌症發生人數將持續上升。
|
107年台灣男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source: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 |
其中,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1,779人,107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1.3人,較106年增加5.6人。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4,352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4.7人,較106年增加3.7人。其中攝護腺癌、肺癌標準化發生率相較106年每10萬人增加3人及1.8人,為發生率增加最多的二種癌症。年標準化發生率統計表計算單位為每10萬人口,並依照標準化發生率之高低順序排列(不含原位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3-5成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實證醫學證明藉由四項防癌檢查,包括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口腔癌死亡風險,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
就早期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為十年前的2.1倍),也並列標準發生率增加最多的肺癌而言,依據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和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所共同發表的台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共識宣言,建議肺癌應篩檢族群包括年齡介於50~80歲重度吸菸者、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不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可能衍生假警訊、過度診治、輻射暴露及心理壓力的風險,民眾應與醫師共同討論衡量利弊,再決定是否接受LDCT肺癌檢查。
而就十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而論,除了約有20%與遺傳、基因相關,80%則與體重超重、生活型態不佳、不良飲食習慣、年齡增長等因素有關。目前對於大腸癌的篩檢工具,包括糞便潛血試驗﹑指診檢查、各式結腸鏡檢查及大腸鋇劑攝影等,而診斷確立的重要環結中必須包括內視鏡檢查﹑放射學及實驗室檢查﹑病理學檢查等項目。而影像檢查篩檢透過演算法技術提升也更有成效,例如日本Olympus公司開發EndoBRAIN-EYE支援診斷軟體,可大幅協助醫師即早發現大腸癌病變,該軟體獲得日本醫療研究開發機構(AMED)支援,由日本昭和大學橫濱市北部醫院、名古屋大學研究所及CYBERNET System公司共同開發,只要結合Olympus通用大腸內視鏡:EVIS LUCERA ELITE系列,透過深度學習演算法即時解析大腸鏡的檢查影像,當醫師檢查時,若影像內出現可能衍生大腸癌病變,例如息肉、癌等,該位置會發出聲音或顯示警告來提醒醫師多加注意,及早發現和治療。
由此可見,透過定期健檢診察,有助於發現身體的異常狀況,可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及早篩檢確診與早期治療行動,遠離癌症威脅,以及提高存活率。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癌症的發生可能源自於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呼籲為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或癌症,民眾應至醫療院所定期防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