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OVID-19疫情演變迄今,相對地突顯了健康照護的重要性及需求性,而零距離接觸和遠距醫療(Telemedicine)成為現今醫療產業其中的要素,近日在台灣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產業協會主辦的【台灣遠距醫療的未來】研討會中,邀請台灣AI權威李友專教授等許多業界與醫界專家齊聚分享卓見及經驗交流。
|
【台灣遠距醫療的未來】研討會與會講者及專家合影,台北醫學大學醫療資訊學院特聘教授李友專(右四)、台灣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產業協會理事長陳恒順(左三)。(攝影/陳復霞) |
本研討會由台灣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產業協會理事長陳恒順揭幕,他說明台灣遠距醫療的現況,期望結合產官學研醫界達成共同努力推動台灣遠距醫療相關標準與服務規格的共識,也為台灣在遠距醫療的未來道路上奠定良好的基礎。台灣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產業協會共分成五大工作小組(召集人),包括技術創新組(蘇美如)、法規政策組(蘇喜)、市場營運組(賴博雄)、跨域合作組(曾慶安)及標準認證組(李友專),期望整合資訊、寬頻與無線通訊研發成果及醫療資源,積極建構完善的居家照護體系,以及帶動產業新商機。
未來AI結合遠距醫療的服務會形成何等樣貌?應該是眾人殷切期待得知的議題,台北醫學大學醫療資訊學院特聘教授李友專博士以「Telemedicine and AI」為題,透過國際趨勢來剖析遠距醫療與AI的產業現況,他提及塑造未來的顛覆性力量,包括A(AI)、B(區塊鏈)、C(雲端運算)、D(大數據)、E(邊緣運算)、F(金融科技)、G(5G,6G)、H(數位醫療) ,而單是H項就囊括了A~G項的層面。如何將AI之於後疫情時代的分級醫療,從既有診治疾病的診所和醫院,提前到精準預防和遠距諮詢的精準大健康階段;他認為未來的遠距醫療服務與醫療AI工具將會相輔相成,兩者結合為人類帶來更便利、即時與友善的醫療照護服務。
本次研討會也聚焦在弱勢醫療照護的議題,嘉義基督教醫院安欣瑜醫師就偏鄉醫療說明現況及展望。從事偏鄉醫療12年的安欣瑜醫師,說明面臨專科醫師缺乏、即時性不足、居家醫療訪視困難及遠距醫療設備昂貴等困境,提出以病人為主的雙向轉診連續性照護,由整合性醫療服務(IDS)門診、醫院就診、門診及住院階段循環運作,以及在臨床經驗中看到藉由創新科技協助解決痛點,例如運用雲端系統進行遠距生理量測提升個案管理成效,她提及居家醫療模式與居家服務員對於落實照顧弱勢的影響,並希望能整合資源形成更多更好的原鄉智慧醫療服務應用,消彌都市與偏鄉之間存在的健康差異。
而從當志工為老人送餐時發現不只是送餐而已,其實可從關懷中找出其需求和協助轉介相關單位,讓生活(生命)得以改善,進而讓「銀色大門」創辦人孫士姍為台灣銀髮產業進行數位革新,透過老人送餐平台雲端化、數據系統及管理,她舉出與遠距醫療諮詢平台「健康好朋友ASKiN」合作的實例,也強調協助或引導老人必須以信任為基礎,莫忘保留其自尊心及維護尊嚴,她點出在偏鄉偏地以外,尚有隱性弱勢也需要更方便、更即時的健康照護服務。
此外,就醫療相關的AI如何找尋獲利的商業模式,醫療AI新創皮智公司執行長周肇興認為藉由AI能夠提升醫療照護的效率及效能,除了可以預先阻斷連續形成疾病的過程,也能夠降低醫師的負擔,建立可遵循的標準任標準認證有其必要,至於商業模式若短視近利不可行,必須抱持長期投資的心態,才可能成功。
陳恒順表示,遠距醫療及遠距健康照護服務能夠將健康延伸擴展到社區居家環境的各角落,讓人隨時隨地得到照顧,落實整合性醫療服務,這也讓居家定點式設備,隨身穿戴行動式配置,及生醫感知與定位網路的環境,提供健康監測與管理,生活安全及支援等全人性化照護,從中顯現科技工具與遠距醫療或銀髮產業互聯串接的性能與效率愈發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