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IEKCQM團隊對臺灣再生能源產業最新觀察:在整體政策支持下,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內需市場穩定成長,預期2022年臺灣再生能源產值將達2,095億元規模,年成長5.7%。在全球淨零永續趨勢帶動下,預期投入綠能、買綠電等活動將更為熱絡,業者應將市場視野由臺灣擴大至國際。
|
臺灣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產業產值趨勢(source:工研院產科國際所;2022/05) |
2021年COVID-19疫情後的經濟活動逐漸復甦,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及儲能三項產業市場值達到3,257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16.5%。這三項產業穩定發展且成長動能可期,預估2022年全球將有3,501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年成長約7.5%。而在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逐漸飽合的情況之下,儲能市場將會逐漸擴大,而亞太地區近期發展較快速。
臺灣近年致力於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的導入,現今每人可分配到的風電/光電發電量可與英國、丹麥等減碳效益比擬,且進一步帶動再生能源企業的轉型成長。由於淨零永續牽涉層面廣,未來針對電動車、氫能等減碳產品使用可能逐漸上升,對綠電的需求也會更高,各國也會依自有資源條件不同來決定淨零技術的選項。
臺灣再生能源產業未來將面臨四大挑戰:
一,雖然各地再生能源需求仍在,但面臨空間資源有限、再生能源滲透率提高的情況下,可能以風光、光儲、乃至於前瞻的風氫整合運用模式,提高空間投入綠電的效益。
二,對於競標型的再生能源案件,在參與者踴躍的情況下,低價爭取開發權的情況在全球各地不斷發生,促使競標者思考永續性、整合性的商業手段來因應。
三,全球淨零商機將持續湧現,應思考如何運用國際人脈拓展商機,增加國內產業成長機會。
四,擁有技術能量與資金的廠商,朝自然資源充沛、或相對落後的開發中國家,尋求共同進行減碳的機會與新貿易型態。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深研究經理王孟傑認為,各國的地理位置環境及國情的不同,讓產業呈現不同的風貌。相較於歐洲國家的地廣人稀,天然資源充沛,發展力強,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及臺灣則是地小人稠,自產能源很少,因此需要運用多樣的技術導入、思維和行為改變,以及海外合作等作法,尋求更多的減碳可能與新商機。畢竟不只是在應用端改變而已,包括輸送管道、化合物載體及碳捕獲技術等都很重要,其中以燃料為重點,資源整合有其必要性。淨零永續是個長期努力的目標,而再生能源是這目標的重要起點。建議臺灣以再生能源的產業發展經驗與能量,擴大發展新能源交通載具、節能商品、氫氣運用及各種工業製程或產品的低碳化,共同建構未來永續成長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