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台商PCB產業下半年成長起伏 估2025年產值突破8,000億
 

【CTIMES/SmartAuto 陳念舜 報導】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290】

儘管現今全球經濟復甦緩慢,但受惠於旺季效應、主流終端產品溫和復甦,以及AI伺服器與網通設備等基礎設施規格提升和低軌衛星市場的推動下,台商印刷電路板(PCB)全球總產值在2024年Q3,仍將穩健成長至2,271億新台幣,達到年增9.6%、季增19.0%;2025年台商生產規模則將以5.7%的幅度持續擴張,總產值達新台幣8,541億元。

2024年前3季台廠PCB的整體表現來觀察,若仍有成長動能集中於少數應用產品,反應出部分台廠已在高階市場展現實力。
2024年前3季台廠PCB的整體表現來觀察,若仍有成長動能集中於少數應用產品,反應出部分台廠已在高階市場展現實力。

尤其是在美國大選後,全球關注川普新政對全球電子製造業的影響,政預估其美國優先的主張,將以關稅壁壘促使製造業及工作機會回流美國;並可能對中國大陸採取更強硬立場,以減少貿易上的依賴。因此,電子零組件海外擴廠的規模與速度可能由保守轉向積極,並讓EMS與零組件供應鏈將更重視美國的投資。

對於台商PCB企業而言,訂單上仍以美系客戶為主。雖然在大陸製造的比重仍超過6成,但隨著台灣廠區持續投入高階製程,同時在2025年東南亞新產能陸續開出後,有望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並持續受惠於美國對於機敏性終端產品的需求。

自2024年前3季台廠PCB的整體表現來觀察,在地緣政治與同業競爭的複雜局勢下,雖然主流終端產品銷量成長趨緩;但仍有成長動能集中於少數應用產品,反應出部分台廠已在高階市場展現實力。

其中據統計2024年Q3,台商PCB應用市場規模,已主要分布於通訊(37.0%)、電腦(21.8%)、半導體(17.7%)、汽車(11.4%)、消費性電子(8.0%)及其他(4.1%)。又以半導體成長最為突出,係受惠於AI晶片及高頻寬記憶體(HBM)需求帶動;通訊類產品,則因低軌衛星及 AI伺服器所延伸的網路通訊產品需求,產值持續增長。

電腦市場銷售雖低於預期,也因為AI與一般伺服器的需求,支撐了電腦應用類別的產值成長;汽車業則受到前2年快速回補庫存的影響,需求減弱及基期效應,成長動能逐季減弱;加上消費者支出尚未顯著增長,使得消費性電子產品表現持續低迷。

在PCB產品方面,則依序分為:多層板(30.1%)、軟板(24.3%)、HDI板(19.6%)、IC載板(17.7%)為主。其中,IC載板與上述半導體應用相同,需求保持強勁;HDI板受伺服器、高頻應用的ADAS及低軌衛星需求驅動,亦呈現不錯的成長;多層板仍以AI為主要成長引擎,以及延伸基礎建設所需之網通產品,將因為架構升級或用量提升,帶動了多層板規格與需求的增長,軟板在本季度的表現則顯得相對疲弱。

Q4則受到蘋果手機銷售不如預期及國際情勢的不確定性影響,市場觀望情緒濃厚,終端與下游在備貨上仍趨於保守,整體成長動能受到限制。預計台商PCB全球Q4產值將達到2,090億新台幣,較去年同期衰退1.2%;全年總產值預估將達8,083億新台幣,較去年成長5.0%。

直到2024年又被視為AI發展至Edge端的性能、規格提升,將降低對雲端依賴。到了2025年,受惠的PCB廠商將會更多;通膨壓力減緩,將推動全球的消費支出優於2024年,估計2025年台商全球PCB生產規模將以5.7%幅度持續擴張,總產值達新台幣8,541億元。面對未來大陸同業的勢力擴張,更加突顯台灣PCB產業鏈轉型的重要性,需產業鏈上下游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台廠下一個黃金時代。

關鍵字: PCB  TPCA 
相關新聞
沖電氣工業開發出新型多層PCB技術 散熱效率提升55倍
PCB設計日益複雜 國網中心推出雲平台助產業鏈升級
受惠AI、低軌衛星需求支撐 2024年PCB產值可望重返成長
台灣PCB產業南進助攻用人 泰國產學合作跨首步
AI伺服器和車電助攻登頂 2024年陸資PCB產值達267.9億美元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推動未來車用技術發展
» 節流:電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 開源:再生能源與永續經營
» 「冷融合」技術:無污染核能的新希望?
» 強化定位服務 全新藍牙6.0技術探勘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8.226.24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