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陸媒體報導,由於中國大陸政府採行出口導向型稅收政策、又嚴格管制外匯,已使得當地的高科技產業出現矛盾情況;專家憂心地指出,儘管全大陸各地吸引外資興辦IC企業,且給予不少優惠政策,但現行政策弊病,恐將使境內半導體企業現狀堪憂。
大陸國務院在2000年發布的「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18號文件,主要是鼓勵外資興辦高科技企業,其中半導體企業可享有三大優惠:第一、一般納稅人銷售自己生產的IC產品,2010年前按17%法定稅率徵收增值稅,對實際稅賦超過6%的部分即徵即退;第二、IC設計企業實際稅賦超過3%的部分即徵即退;第三、對投資超過人民幣80億元或小於0.25微米製程技術的企業,企業所得稅可享5年全免或5年減半。
由於IC成品若直接銷售給大陸電腦、照相機等電子產品製造商,依大陸現行稅制是將這些IC成品視為內銷產品,每交易一次就需課徵17%的增值稅。反觀出口導向的稅收政策,出口產品將被退還已徵收的增值稅,且出口越多,還可得到海關、稅務等部門提供更多便利。在此矛盾下,許多上海的IC設計、生產業者,只好將自己80%以上的產品,出口到國外,然後再進口這些出口產品。
大陸半導體業專家評論指出,中國大陸官方政策若不調整,將切斷當地IC產業鏈,而使得身為資訊產業支柱的IC業,失去一次發展的良機。據統計,2001年大陸IC消耗量為262億顆,然大陸自有產能僅可供給63億顆,目前在上海生產的IC產品,並非就近內銷,而是先出口到香港等地,再進口回內地。
IC業者表示,把IC成品出口到香港再進口回內地的運費,也比交17%增值稅合算。2年前至大陸設立封測廠的威宇半導體便發現,其產品要內銷幾乎不可能,威宇甚至無法接受僅有百米之隔的中芯國際訂單,而中芯、威宇也無法接受上海IC設計公司的訂單。若封裝業者無法將產品直接內銷,並接受在大陸的IC設計企業訂單,大陸將無法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
儘管上游業者可要求下游業者在價格上先吃17%的增值稅,待成品出口後再到稅務局退稅,文件規定每半年一退,然實際上最終拿到退稅長達1年,而此將造成企業大量資金被積壓。上海稅務官員亦證實上述情況,並坦言間接出口是否要徵稅的政策,確實值得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