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沒IMEI碼?擋人財路?山寨手機面臨十字路口
 

【CTIMES/SmartAuto 鍾榮峰 報導】   2009年12月02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7048】

中國山寨手機產業在國外的發展似乎遇到了阻礙。繼手機大廠Nokia、LG和Samsung上月中旬出重手,要求GSM協會對中國沒有IMEI碼的山寨手機施以懲罰性收費之後,印度,這個中國山寨手機最大的海外銷售市場,其政府也已正式生效命令,禁止沒有IMEI碼的山寨手機在國內銷售。此舉對於已經受到嚴重打擊的中國山寨手機產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所謂的IMEI碼就是公認的國際行動裝置識別碼(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number;IMEI),也有人稱為手機序列號,其實就是手機的「身份證」。每支手機都有獨一無二的手機序列號作為識別,序列號主要記載手機製造商以及用戶的識別資料。擁有IMEI碼的手機,電信業者或警政單位才能藉此追蹤手機的動向或發話者。

序列號共有15位數字,前6位(TAC)是型號核准號碼,代表是手機類型。接著2位(FAC)是最後裝配號,代表產地。後6位(SNR)則是串號,代表生產順序號。最後1位(SP)一般為0,代表的是檢驗碼,作為備用。IMEI碼一般貼於機身背面與外殼,同時也內嵌於手機的記憶體中。

IMEI碼並不影響手機計費,內嵌IMEI碼本來也不收費的。但手機生產若要具備IMEI碼,必須增加額外的校驗層作為安全保護。因此中國本土山寨手機廠商常藉由跳過IMEI程式驗證階段,進一步降低山寨手機的價格來提高市場競爭力。

中國本土山寨手機產業規避驗證IMEI碼的作為,早就在政府、國際手機品牌大廠、各家正牌手機通訊晶片廠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情況下,行之有年了。因為廠商們「個個有錢賺」,中國政府也樂見國內手機產業市場蓬勃發展,所以大家一起「共襄盛舉」。現在山寨手機不僅只是在中國內部市場滾來滾去了,還可以外銷到印度、中南美洲、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情況就不一樣了。這豈不是擺明了「踩紅線」、直接挑戰國際手機品牌大廠吃飯的地方,開什麼玩笑!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又豈能容許中國山寨手機「侵門踏戶」、在自家市場插旗稱王?因此山寨手機強勁的外銷力道,惹毛了Nokia、LG和Samsung等手機品牌大廠,也惹惱了印度政府。

這些手機品牌大廠更是GSM協會(GSMA)的重量級成員。在其壓力之下,GSM協會授權的中立發證機構,亦即歐洲設備型號認證中心,便從10月份開始,針對中國手機廠商實施懲罰性收費。若中國手機廠商生產的手機沒有IMEI碼,每個機型的申請費用高達2000美元。另一方面,印度政府禁止銷售山寨手機的命令也在12月1日正式生效。

今年6月,印度政府就已頒佈命令嚴禁進口沒有IMEI碼的手機產品。原本預計在7月開始便全面查緝。不過由於印度使用無IMEI碼手機的市場規模過於龐大,粗估就有2500萬支,因此禁令被迫兩次延期。這段期間印度電信業者則開始針對沒有IMEI碼的手機用戶,提供重新嵌入IMEI碼的服務。使用沒有IMEI手機的消費者,將無法再獲得任何通話服務,印度中部城市Nagpur沒有IMEI碼的手機,現在就已經被切斷通訊。

中國山寨手機產業已經面臨關鍵的十字路口。由於GSM協會和國際手機品牌大廠的咄咄逼人,最近一個月中國山寨手機的出口量已大幅減少50%。而印度這塊全球第二大的手機消費市場,也開始不買山寨手機的帳了。中國的山寨手機廠商會走出什麼樣的新路?山寨手機產業是因此改頭換面展現新風貌、還是就此走向欲振乏力的另一端?不僅是中國山寨手機業者,或許目前與山寨手機產業休戚與共的台灣相關廠商們,心中應該更為忐忑不安吧。

相關活動:05/19 「山寨品牌轉型浪潮」論壇暨座談會(本活動中將討論Android/3G山寨手機開發、中國山寨機處理器及山寨機升級轉型等議題)

關鍵字: 山寨手機  IMEI 
相關新聞
內外條件丕變 山寨機欲接受檢測就地合法
埃及下達封殺令 山寨機下一步怎麼走?
搖身一變揚眉吐氣 山寨機已成全球手機成長引擎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以馬達控制器ROS1驅動程式實現機器人作業系統
» 推動未來車用技術發展
» 節流:電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 開源:再生能源與永續經營
» 「冷融合」技術:無污染核能的新希望?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8.186.15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