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0年末因為貿易戰及疫情之故,造成跨國商務活動解封仍遙遙無期,台灣工具機產業對外須承受傳統出口市場景氣低迷、區域貿易壁壘高築等困境,無法再像過去容易取得訂單;對內又逢新台幣升值、原物料及運費飆漲,即使辛苦接單的利潤也備受侵蝕,對於幾無避險籌碼的中小企業主無疑是雪上加霜。當時在工具機公會積極爭取下,雖然由經濟部、教育部共同出資逾30億元來採購學校的工具機實習設備挹注業績,孰料結果不如預期,更凸顯仰賴國家隊揠苗助長的後果,將是未來想藉此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隱憂!
|
2020年在工具機公會積極爭取下,由經濟部、教育部共同出資逾30億元來採購學校的工具機實習設備,讓學生能有機會使用到最新且與業界接軌的工具機,並挹注得標廠商至2021年Q1業績 |
當時推動該案目的原來是希望藉由政府出資替學校汰換教學器具,讓學生能有機會使用到最新且與業界接軌的工具機,得標廠商也能確保至少到今年Q1的訂單不致歸零。因此由經濟部出資23億元、教育部出資7億元,投入更新台灣各大專技職校院、科技大學及一般大學、勞動部所屬職訓場所的工具機及機械設備,預計採購立式加工中心機、車床、銑床、磨床、放電加工機及沖床等11大類65型機台,共吸引121家工具機業者投標。
並為避免過度集中少數廠商得標,失去紓困、協助工具機業度難關的意義,標單還規範每筆訂單中的每種機型、廠商最多只能訂購10部工具機,取得訂單後的首部機台後須在90天內交貨、第2~10部機器原則要在180天內交貨,得標業者還須依機台類別,提供不同的教育訓練時數。
然而,因為2020年10月底首波委由台銀依政府採購法,統一替學校採購的16億元設備,引發工具機廠商低價搶標,得標者只能採用低階零組件製造工具機,出貨未必符合學校所需規格,最終還可能導致學校無法驗收,或有業者因無利可圖而棄標,都造成政府紓困美意大打折扣。
工具機公會近期便特地拜會教育部官員,希望接下來第二波近20億元的標案能改由教育部直接分配給有中高階機種教學需求的學校,再依各自實際需求專款專用,以最有利標自訂規格及媒介,採購能符合智慧機械/製造升級的中高階台製工具機及零配件,並依學校需求增添功能,預計將在2021年四月底前結案,以幫助工具機業度過難關,培育產業人才。
從中也可見傳統台灣中小企業長期仰賴大有為政府扶植的心態,卻忽略產、官雙方對於市場認知的本質差異。公務員為免遭圖利罪究責,只敢維持最低標準合法的齊頭式平等,卻無視業界真實存在競爭力上的差距;業界僅視之為久旱之下的杯水車薪,也無心提供學界所需的高階智慧化機種!
便有工具機產業大老認為,倘若剛開始能讓工具機實習設備採購案採取兩階段招標模式,即先由一家整機大廠出面召集上中游供應商,讓有意者加入競標,或讓學校開出各家工具機廠商都有能力達成,且成本相差不大的多款機型規格標,就能避免發生如現今因為初始制訂規格過低,造成一窩蜂削價搶標窘境。等到第二階段再開出價格標,取中間價格來吸引各家合格廠商加權競標、抽籤分配台數,既能保有合理利潤,也符合政府紓困產業美意。
這也是目前台灣一窩蜂催生「國家隊」林立,卻恐在無意間扭曲市場機制的潛在風險。如今因應新台幣強升,政府又無力應對美方制裁,半導體龍頭大廠還能藉由持續擴充產能,須以美金支付設備款,多少可減輕升值帶來匯損壓力,並將匯率變動因素轉嫁到調高產品報價。但對於機械、工具機等中小企業重彈轉型升級、擴大內需的老調則不容樂觀,除了大環境不佳影響營運,恐無能力支應其龐大支出,又不見得很快就會產生效益,最重要的仍是手握現金,先度過眼前難關,以免淪為涸轍之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