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液晶電視年排行出爐 三星/樂金穩居前二名
 

【CTIMES/SmartAuto 邱倢芯 報導】   2017年02月03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15153】

TrendForce旗下光電研究(WitsView)部門調查顯示,2016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達到了2.19億部,年增長率約為1.6%。液晶顯示器出貨量的增長動能,大部分都來自於北美通路旺季時的銷售力道強勁,且大尺寸電視的價格日趨親民,再加上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等影響。調查中指出,前五名的電視品牌分別是Samsung(三星)、LG Electronics(樂金)、Hisense(海信)、TCL,以及Sony(索尼)。

TrendForce旗下光電研究(WitsView)部門調查顯示,前五大電視品牌分別是Samsung、LG Electronics、Hisense、TCL,以及Sony。
TrendForce旗下光電研究(WitsView)部門調查顯示,前五大電視品牌分別是Samsung、LG Electronics、Hisense、TCL,以及Sony。

韓國兩大品牌三星與樂金再度蟬聯第一與第二名的位子,這兩大廠商於2016年的出貨量分別是4,790萬,與2,820萬台。

WitsView研究經理Ricky Lin表示,2016年三星的液晶電視出貨量表現並無特別優於與2015年,其原因在於2016年的農曆年前南台灣受到了地震的影響,以及該集團旗下的SDC(三星顯示器)所採用的Black Column Spacer(BCS)製程轉換不順的影響,導致三星中型面板一整年都有短缺的困擾,進而影響其顯示器整機出貨量。

Lin補充,不過也因為受到中尺寸面板的短缺,促使全球液晶電視平均尺寸增大速度較原先預期來得更加快速。

另一方面,位居第二名的LGE在2016年的出貨數目則是衰退了4.1個百分點,其影響是來自於該公司2016年初內部組織重整計畫的影響。

此外,來自中國的海信與TCL則在年度排名中位居第三與第四名,此二家公司的出貨量各成長了3.9%與0.8%,數目分別為1,330萬台與1,320萬部。Lin表示,由於中國國內市場趨於飽和,此二大品牌皆仰賴海外市場的銷售以提高顯示器的出貨量。

WitsView認為,中國顯示器市場的內部戰爭將會更加激烈,其影響是來自於中國網路品牌的崛起,這些廠商提供了低價高規格的產品,逐漸侵蝕了二三線品牌原有的市場份額,未來電視機廠商大者恆大的走勢將日趨顯著。

Sony則在2016年的出貨量排名只拿下了第五名,出貨量約為1,170萬部,與2015年相比衰退了3.7%。Lin指出,2017年索尼會加主力放在大尺寸、高階機種市場;對於OLED顯示器也會重新布局,其將搭載自家的影音技術,企圖在高階顯示器市場再掀一波高潮。

2017年顯示器市場動態將受到三星顯示器L7-1廠的關閉,以及Sharp(夏普)Gen-10面板廠不再供貨給其他一線競爭對手的影響。WitView認為,未來顯示器品牌製造商將更加專注開發高利潤的產品,例如大尺寸的4K顯示器機種;這也將讓電視機的平均尺寸顯著地擴大。

根據WitsView最新的研究顯示,2017年全球液晶電視的總出貨量將達到2.25億部,較2016年增長2.6%;50吋以上的大尺寸顯示器出貨將佔三成的比重,而UHD電視機產品將會有31.5%的出貨比率。

關鍵字: 液晶電視  大尺寸電視  面板  OLED  L7-1廠  Gen-10  TrendForce  WitsView  三星(SamsungLG Electronics  Hisense  TCL  Sony(索尼, 新力
相關新聞
GB200機櫃供應鏈待優化 出貨高峰將延至2025年H1
TrendForce:2024年新能源車銷量增24.8%
AI與互動需求加持人型機器人 估2027年市場產值將突破20億美元
三星發表ALoP相機技術 讓夜拍更清晰、手機更輕薄
默克完成收購Unity-SC 強化光電產品組合以滿足半導體產業需求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以馬達控制器ROS1驅動程式實現機器人作業系統
» 推動未來車用技術發展
» 節流:電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 開源:再生能源與永續經營
» 「冷融合」技術:無污染核能的新希望?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39.104.14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