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電路、電腦晶片及太陽能電池中被廣泛運用的矽,是一種化學特性相對穩定的“惰性材料”,如今科學家們不僅利用它來開發生物用的矽電路,更進一步研發能在生物體內分解的有機半導體聚合物與分子電晶體,作為所謂的可溶性電子設備,目標是應用在醫療電子領域,植入人體發揮特定功能,或作為感測器使用。
|
可溶性電子設備的目標是應用在醫療電子領域,植入人體發揮特定功能,或作為感測器使用。 |
在傳統的矽電路中,電子是沿著頂端流動,科學家們在電路基礎上加上薄薄的有機半導體層,並提高該元件在弱鹼性環境的溶解度,以符合人體與血液的酸鹼值環境。研究人員將矽切分成300奈米薄的晶片,以氧化鎂或二氧化矽作為介質做出半導體電路,最後再用合成絲綢蛋白將此結構包覆,成為一個可溶性的植入電子設備。
為了驗證上述可溶性電子設備是否能在生物體內「真正溶解」,研究人員將含鎂的感應線圈和含矽的微型自動加熱器結合,植入小白鼠體內,透過無線信號控制,植入的微型加熱器成功讓植入部位的溫度提高了攝氏5度,也因此殺死該部位的細菌,更妙的是,這個裝置在15天後自行溶解,只留下少許絲綢蛋白纖維。這項實驗若成功應用於人體,將可取代抗生素,例如在手術後植入患者體內,防止傷口感染。
以此技術延伸,科學家們可望開發出可溶式的二極體、電晶體、電容器、邏輯門、太陽能電池、感測器、溫度感測器和振盪器等,儘管可溶性電子電路這一技術還存在許多問題待解決,但相信不久的將來能對醫療界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