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產品 /
Silicon Labs生物感測器為心率監測穿戴裝置 新增ECG功能
 

【CTIMES/SmartAuto 報導】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3400】

Silicon Labs日前推出一系列光學生物識別感測器,為各種穿戴式健身和健康產品提供先進的心率監測(HRM)搭配心電圖(ECG)功能。

新型Si117x生物識別感測器提供高精度HRM 同時最小化功耗以支援全天候監測
新型Si117x生物識別感測器提供高精度HRM 同時最小化功耗以支援全天候監測

新型Si117x感測器模組具備超低功耗、高靈敏度和卓越的整合度,非常適合需要長電池壽命和強化型HRM精度的智慧手錶、腕式、貼片型裝置或其他穿戴式裝置。為簡化開發並縮短上市時程,Silicon Labs提供了完整的終端到終端感測解決方案,整合了Si117x感測器模組、HRM演算法、用於Bluetooth連接的Wireless Gecko SoC,以及包含範例程式碼、示範專案且易用的腕式開發套件。

全天候心率監測滿足健康和健身穿戴式裝置的關鍵需求。透過全天追蹤心率,終端使用者和醫療保健業者將可分析生理模式,在問題形成之前檢測出健康狀況並考量如何調整生活方式。為滿足市場對功率效率的需求,Si117x感測器在執行連續HRM時消耗不到50μA電流(感測器和LED合計)。內建的緩衝區和加速度計同步功能可節省更多系統級功耗。藉由感測器領先群倫的功率效率,開發人員能在穿戴式設計中使用更小的電池,並且不會在連續監測過程中顯著影響裝置的電池壽命。

Si117x感測器提供強化型HRM精度,可提供更佳最終用戶體驗。這些感測器提供快速的取樣速度、高訊噪比(SNR>100dB)以及消除環境雜訊和錯誤資料的能力,儘管面對不同生理特徵、膚色和具有紋身等挑戰,依舊可產生高品質的訊號,並更容易追蹤心率。更準確的HR波形視圖使生物測量能夠超越傳統的HRM,包括心率變異(HRV)、壓力分析和血管脈動流量。

透過將ECG測量與光學HR測量相結合,Si117x感測器可讓開發人員為穿戴式裝置創新潛在生物識別技術。ECG波形是心臟狀態測量的黃金標準,Si117x感測器以經濟高效的方式將此功能帶入腕式穿戴式裝置。Si117x感測器允許開發人員將生物測量學與光學光電血管容積圖(PPG)透過在同一台裝置上同時進行測量而結合,以取得更有價值的生理參數。

Si117x模組的高整合度簡化了穿戴式設計,使同步多個感測器測量變為簡易,同時不會顯著增加系統成本或電路板面積。每個模組最多支援4個不同的LED(全部可同時驅動),其4個LED驅動器可獨立編程(從1.7mA到310mA)。其他內建功能包括光電感測器、動態範圍>100dB的24位元ADC、I2C和SPI數位介面、可編程事件中斷引擎、同步引擎、主機通訊處理器以及2個外部光電二極體輸入。

Silicon Labs物聯網產品資深行銷總監Tom Pannell表示:「隨著健康和健身穿戴式裝置市場的不斷成長,開發人員需要完整的生物識別感測解決方案使其無需複雜的整合即可完美工作。Silicon Labs是唯一憑藉自身即可提供全面HRM感測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包含從感測器模組和演算法以至於能透過Bluetooth LE傳輸測量結果的無線SoC。我們的HRM示範專案關注這些元件之間的介面,並能以單一聯繫介面簡化客戶支援和調適。」

Si117x感測器支援Silicon Labs專有的運動補償HRM演算法,該演算法針對腕式感測進行了優化,並可在EFM32 Gecko MCU和支援藍牙低功耗的EFR32 Wireless Gecko SoC上運行。此種無與倫比的整合功能可實現系統級功耗和性能優化,並縮短開發人員為其穿戴式設計增加HRM功能的時間。

關鍵字: 生物感測器  穿戴式裝置  Silicon Labs 
相關產品
Silicon Labs xG26系列產品支援多重協定無線裝置應用
Silicon Labs推出整合電路xG27 SoC和BB50 MCU系列
芯科FG25 sub-GHz SoC全面供貨 提供長距離、低功耗傳輸
Silicon Labs推出BG24和MG24模組 使開發人員加速裝置上市
Silicon Labs推出Bluetooth定位服務方案 實現高效醫護追蹤
  相關新聞
» 無線反向充電將成為高階智慧手機新標準 三星與中國品牌緊追Apple
» 貿澤電子持續擴充其工業自動化產品系列
» 各大廠以支援AI為己任 行動處理晶片市場競爭加劇
» LG Display推出全球首款可伸縮螢幕
» 中國摺疊手機市場成長趨緩 華為持續領先
  相關文章
» 以馬達控制器ROS1驅動程式實現機器人作業系統
» 推動未來車用技術發展
» 節流:電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 開源:再生能源與永續經營
» 「冷融合」技術:無污染核能的新希望?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2.165.6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