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彭大磊:实在做事 创造科技产业「善循环」
 

【作者: 鄭妤君】2002年12月05日 星期四

浏览人次:【4700】

《照片一 彭大磊认为,无论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实实在在做事是最重要的,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它只要能提供员工很好的工作环境与待遇,让员工的生活与家庭获得保障照顾,就可以形成一个「善循环」。》
《照片一 彭大磊认为,无论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实实在在做事是最重要的,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它只要能提供员工很好的工作环境与待遇,让员工的生活与家庭获得保障照顾,就可以形成一个「善循环」。》

本刊总编辑黄俊义(以下简称黄):半导体业景气自去年的「911事件」以来一直低迷不振,而业界对于今年第四季景气的看法,普遍也都不太乐观;虽然目前景气已有缓慢复苏的趋势,但整体说来仍几乎是停滞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凌特的业绩表现如何?您认为公司应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采取怎样的应变策略?


凌特台湾区总经理彭大磊(以下简称彭):半导体产业的景气状况不佳是公认的事实,但我从2001年1月担任凌特台湾区总经理以来,凌特的业绩表现每季都有所成长,而且表现不错;以今年第三季(7~9月)的成长率为例,原本我们预期是在7%~10%左右,但实际成长率却出现了20%的高水准;而预估2002年凌特台湾地区业绩成长率可达到40%。凌特在不景气中能有这样的表现,也是经过一番苦战,因为我们的产品是以类比IC为主,但客户却往往要求非常短的交货期限;幸好我们拥有完整的生产线优势,因此能完全掌控产品出货的状况,才能在不景气中有好的表现。


至于在不景气中的策略,我认为一般公司的策略应该是以国家的策略为蓝本,而一个国家的策略拟定,则是应该跟着世界的趋势走、不能自外于一方。然而目前我国正缺乏一个明确的策略方向,只因台湾的前途仍是一个未定数;这造成一般公司企业的策略也是且战且走、短视近利,缺乏长远的规划;我想这是台湾业者面对不景气时必须要深思与检讨的问题。而在整体不景气当中,跟随着市场需求研发好的产品,或许是在公司的策略无法明确时,一个可依循的最基本应变方向。


黄:凌特目前在产品策略与公司的经营上有哪些特色?您又将如何充分发挥在半导体业界近十五年的丰富经历,使公司的经营策略能有效推动?


彭:凌特在主力产品─电源管理IC领域,致力提供客户封装体积最小、效能最高的产品,特别是在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电源管理元件方面,是凌特的竞争优势;而凌特的产品单价虽然稍微高了一些,但是我们会由整个电源管理系统的角度让客户了解,只要选择我们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其实在价格上绝对值得,因为凌特拥有完整的IC生产线,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封装到最后的销售流程都可以完全掌控,也能保证出货期的准时与产品的制造品质。


但是目前台湾的产业结构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多数零组件需求者并不要求产品的高品质,对于产品的效能只希望堪用就好,反而更在意价格是否低廉、交货是否快速等因素;于是凌特尽管对自家产品的高品质有信心,却往往会在价格方面与客户产生意见上的不同。为了要缩短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凌特除了在研发高效能产品上持续投注心力,也非常重视对公司业务人员的培训;我认为让业务人员在与客户交涉时,能有最适当的表现与谈话,也是帮助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关键因素。


在进入半导体业界之前,我曾在东元电机负责行销业务的规划许多年,除了销售该公司自己生产的家电产品如洗衣机、电冰箱等,也曾经到日、韩等国外市场去采购录放影机、液晶萤幕等电子产品回国代理销售;我认为那一段经历是我在培养对市场的敏感度上非常珍贵的一个学习经验,也是后来进入我原本非常陌生的半导体业界,仍能够在市场行销的领域有所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在凌特,我也将继续发挥这些经历,彻底执行总公司的策略,并且与台湾的厂商客户相互密切配合。


打品牌并非致胜唯一策略

黄:除了着重技术导向的发展,近年来对于行销管理方面的重视,可说是整体半导体产业界的一种趋势;您认为台湾半导体业者想要有所升级,应该如何在这一方面着手规划?如今大陆业者已经逐渐取代台湾在制造能力上的优势,台湾业者在这种情况之下,应如何建立品牌优势?


彭: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思考。首先是谁掌握了通路、谁就是赢家;我所谓的通路,指的是能够直接与下游客户面对面沟通的管道。其次是业者必须非常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产品定位在哪里,唯有知道自己的优势何在、缺点何在,才能决定品牌的策略。然而目前大部分的台湾半导体业者,包括台面上的那些大企业在内,似乎都缺乏通路,也无从由这些通路管道得知自己之定位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打品牌是非常困难的。


业者想发展自有品牌,无非是希望替产品的行销表现加分,但若是不能达到确实的效果,我认为发展自有品牌的策略就变得似是而非;举例来说,过去宏碁也曾经投入大笔资金在自有品牌的推广上,可是不但没有获得成功,还一度面临经营上的困难,必须仰赖政府的资金援助渡过难关。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大多以价格战的方式激烈竞争,业者若不先定位自身的产品属性,就盲目投入自有品牌的建立,很有可能在竞争中招致失败。建立自有品牌策略只是行销的手段之一,业者仍能透过其他的方式来获致成功。


实实在在做事的企业责任

黄:那么就您认为,业者在公司经营的策略上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哪些是获致成功的方法?


彭:其实我认为无论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实实在在做事是最重要的;以我过去在Intersil的经验为例,我曾经获得该公司连续两届「世界最佳行销人员」的肯定,也曾经受到上级赏识而两度担任美国总公司的重要职位,这些成就或许是来自我过去的丰富行销经历,但是我觉得与我自身的行事准则也有很密切的关联。在从事市场行销的历程中,有时会遇到与代理商之间的利益纠葛、有时也会与上级长官有观念的不同,但我认为只要坚持心中的那把尺、不耍手段,所谓「人在做、天在看」,一定会有贵人保护与协助,获得最后的成功。


有一个时常被拿来讨论的问题:企业究竟有没有社会责任?很多人都觉得没有,认为一家公司只需要努力获取利润、对股东负责,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运作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我认为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它只要能提供员工很好的工作环境与待遇,让员工的生活与家庭获得保障照顾,就可以形成一个「善循环」;因为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支撑起来的,只要企业实实在在做事、不说一套做一套,让员工能在这样良好的企业文化中有所发展,自然而然也就能够获得成功,并给予社会正面的影响。


创造舒适而充满信任的公司文化

黄:以您在Intersil与凌特的观察,您认为以研发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科技公司,应该如何建构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不管是工程师与行销人员,都能够在其中充分发挥创意与能力?有的科技公司会严格要求工程师的上下班时间,这是不是会反而对这些所谓的知识工作者产生限制,而无法让他们的工作效率得以展现?


彭:我记得从前曾经与总公司老板讨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评估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但是后来我们却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要管理知识工作者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以从事科技产品研发的工程师来说,当他们的创意在脑袋里酝酿时,外人根本没有办法客观评估他们是在工作或是在神游;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认为每个公司要创造一种文化,除了让员工在工作时觉得舒适自在,也必须让他们知道公司的规定所在。


以凌特目前采取的策略为例,我们会用最实际的方法来让员工知道他们自身的价值所在,不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提供最好的薪资待遇来留住人才,这些条件都是员工可以确实看到的,而不是光只有打高空的理想。举业务部门的管理为例,应该要给予业务人员一定的工作弹性,也必须建立工作团体之间的信任感,因为业务人员是代表公司的重要团队,对他们除了必须具备信任、提供必要的保护,也要让他们对上级长官不产生惧怕感,才能建立双方良好的沟通管道与默契,为公司创造更好的业绩。


黄:在IC设计的领域当中,类比IC设计一直都存在着优秀人才不足的问题,以类比IC为主力产品的凌特,是否也会面临这样的情况?


彭:类比IC设计人才缺乏的问题是举世皆然,要培养训练一个优秀的类比IC设计工程师,一直到他能独当一面,甚至必须花上二十年的时间;也因为如此,过去大多数的IC设计公司或是想走IC设计的学生,为了求速成利润,几乎都是往数位IC的领域发展。但是随着类比IC领域日益受到重视,IC设计业者跟着市场需求走,自然会往可获得较高利润的方向去投资,也会愿意以较好的条件来吸引类比IC设计方面的人才。在这种趋势之下,我相信应该也会有越来越多人因为看好类比IC设计领域的未来发展性,而不在乎辛苦、愿意下功夫走这条路。


凌特是专攻类比IC产品领域的公司,也一直对所拥有的设计人才之专业素质信心十足;我们总裁曾经说过,其他同业若拥有一百亿美金,或许足可盖一座新晶圆厂、甚至与Intel等大公司抗衡,但是他们绝对无法挖走凌特的人才,只因为我们不但拥有最多、最优秀的类比IC设计工程师,也以实际的优厚条件与特殊的公司文化,让他们乐于与凌特一起发展未来。


台湾面对大陆竞争的因应之道

黄:中国大陆的IC产业在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IC设计领域方面的表现也越来越受到瞩目,直追台湾业者;您认为台湾IC设计产业在大陆的强势竞争之下,应该采取哪些因应之道?


彭:我曾经在美国任职很长一段时间,也接触过很多在美国留学、工作的大陆籍工程师,而他们大多数都拥有一个大多数台湾人比不上的特点,就是对他们中国大陆“祖国”的热情与向心力;这些大陆籍工程师都对他们的国家非常有信心,认为中国有一天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所以无论是在美国求学或工作,都非常认真苦学,希望有一天能将自身的所学与成就带回大陆贡献国家。然而在美国留学的台湾学生却大不相同,多数出身富裕的台湾留学生,在美国的求学生涯都是在享受,平日真正努力学习而有所成就的不多,开著名贵轿车到处游玩的还比较常见到,台湾的竞争力越来越薄弱,从这些地方就可见一斑;面对大陆的竞争,我想这是非常令人担心的状况,而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或学生本身,都应该好好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台湾的学生若希望有所成就,无论是在IC设计领域或其他领域,「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的观念都非常重要;在学校求学的时候,若能先清楚知道自己想走的领域未来之发展趋势,并且订出一个完整的学习计画,自然能朝正确的目标发展而有所成就;而在走出校园、开始就业之后,继续吸收新知、充实自己也是必要的,尤其以高科技产业来说,学校所学往往只是一小部分,随着相关技术不断随时间演进,工程师也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才能在变动迅速的科技产业中拥有竞争优势。(整理:郑妤君/摄影:黄昱丰)


  相关新闻
» 意法半导体新推出运算放大器 瞄准汽车和工业环境应用
» 司麦德推Ezi-IO EtherCAT AD新品 支援EtherCAT和8类比输入
» 见证IC产业前世今生 「IC积体电路特展」多元化呈现
» IEK: 台湾智慧制造生态系规模底定 加速半导体等关键产业应用扩散
» SEMICON Taiwan 2018国际半导体展暨IC60大师论坛即将登场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15VL4S6STACUKH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