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高频平衡式元件测试
量测精准制专栏(14)

【作者: 林進康】2003年11月05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28905】

平衡式元件(Balanced Device)近两年来被大量推广使用,主要因素是可消除双频/三频通讯设备本身内部及外来的干扰。使用平衡式元件的好处有:消除EMI干扰、消除电源供应器的杂讯、消除接地杂讯、抑制偶数阶谐波及忍受非理想的射频接地。目前平衡式元件有平衡式表面声波滤波器(saw filter)、平衡式放大器、Balun、网路线、Common Mode Choke Coil、IEEE 1394 cable 与无线网路晶片组、天线切换模组(Antenna Switching Module)及前端模组(Front End Module)等等。与同轴或单端(single-Ended)元件相比,平衡式元件在2002年的市场占有率不及30%,预估至2005年平衡式元件可占有70%以上的市场。


何谓平衡式元件?

射频元件的任一端口(port)均由两个电击端点组成,针对电击上的信号行为模式可区分为单端信号模式及平衡式信号行为模式。


  • (1)当其中一个电击端点被用来传送射频信号,另一个电击端点被用来作为对地参考点,则此端口称为单端(single-ended),传统上大部分元件都被设计用于此一信号模式。如(图一)A所示。


  • (2)当其中一个电击端点被设计用来参考另一个电击端点的射频信号,此为平衡式,(图一)B所示,该成对的电击端点称为平衡式端口(Balanced Port)。



平衡式电路的设计会有成对的对称性信号,信号通过该元件,如其双电击端点信号互为反相,即180度的相差,此种信号模式称为差模(differential mode)。如果此二电击端点上信号为同相为变化,此种信号模式称为共模(common mode),各位可将共模信号想像成EMI的干扰信号。


一般平衡式元件会被设计使用在差模信号模式工作,任何同相位的共模信号会被此差模元件阻绝,无法通过该电路。该特性可降低电路被电磁干扰信号(EMI)所影响。欲精确测试此类型元件电路,会遭遇一些挑战。例如一个被动元平衡式电路“表面声波滤波器”,其设计上包含一单端输入端口及平衡式输出端口,且其输入及输出阻抗并非是传统的50或75欧姆。使用传统的向量网路分析仪无法轻易的测得差模/共模信号特性。


《图一 不同信号模式的射频组件端点》
《图一 不同信号模式的射频组件端点》注释:(A)理想平衡式对单端式组件,差模信号输入会产生单端信号输出,共模信号输入则无输出;(B)理想双平衡式组件,差模信号输入会产生模信号输出,共模信号输入则无输出。

平衡式网路S参数

我们已很熟悉如何使用网路分析仪及S参数来表示一双端口元件的特性,S参数的下标符号分别代表信号激发端口及响应端口,如(图二),元件的S参数总数为端口数的平方,一个双端口元件会有4个S参数,三端口元件会有9个S参数,四端口元件会有16个S参数,依此类推。多端口元件的测试与双端口元件测试相似,除了信号可能行走的每一路径需被测试,还有每一路径间的隔离度。其他需被测试的参数则取决于个别的元件类型。


《图二 多端口组件之S参数与平衡式组件之混和模式S参数》
《图二 多端口组件之S参数与平衡式组件之混和模式S参数》

平衡式元件的S参数矩阵则不相同,以双平衡式(Full balanced)元件(输入与输出端口均为平衡式)为例,如(图一)B,我们看见其有4个电击点,如视为4端口元件,则应有16个S参数,但输入端的一对电击实为一个输入端口,输出端的一对电击实为一个输出端口,故其可被视为一双端口元件,则S参数应为一2×2矩阵,但考虑其信号模式可能有4种,我们将差模与共模及激发与响应做组合,故一双平衡式元件之S参数实为4×4矩阵,16个S参数,此为混和模式S参数(Mixed-Mode S Parameter),如图二,其四种信号模式响应分别为:纯差模(pure differential mode;DD qu​​adrant)、纯共模(pure common mode;CC quadrant)、差模──共模转换(Differential to Common Mode Conversion;CD quadrant)、共模──差模转换(Common to Differential Mode Conversion;DC quadrant)。矩阵中的行(直列)为信号激发,列(横列)为元件响应,参数的下标符号依序分别代表:响应模式、激发模式、响应端口及激发端口。如Scd21为1号端口被注入差模信号,于2号端口的响应功率比值。混和模式S参数充分表现一平衡式元件的线性特性,每个四分之一矩阵分别代表不同信号模式的元件特性,以下一一分别说明;参考(图三)。


《图三 平衡式组件16个S参数每个四分之一矩阵及参数意义》
《图三 平衡式组件16个S参数每个四分之一矩阵及参数意义》

纯差模(pure differential mode;DD)

一双平衡式元件其混合模式S参数的左上四分之一矩阵,为差模信号激发入元件、于输出端量测差模信号响应,该四分之一矩阵为元件被设计的操作模式,其四个参数分别代表差模信号模式下的输入反射(Sdd11)、输出反射(Sdd22)、顺向穿透(Sdd21)与逆向穿透(Sdd12)。


纯共模(pure common mode;CC)

一双平衡式元件其混合模式S参数的右下四分之一矩阵,为共模信号激发入元件、于输出端量测共模响应,对某些元件而言,该四分之一矩阵为元件的设计工作操作模式,其四个参数分别代表共模信号模式下的输入反射(Scc11)、输出反射(Scc22)、顺向穿透(Scc21)与逆向穿透(Scc12)。


差模──共模转换(Differential to Common Mode Conversion;CD)

左下四分之一矩阵,为元件差模信号激发入元件、于输出端量测共模响应的特性,与其他四分之一矩阵相同,其中的4个参数分别是顺向与逆向的反射与穿透系数。如一完美对称的平衡式元件,是不会有此差模-共模转换的情况发生,亦即该矩阵的4个参数均为0。因此,该矩阵可代表一平衡式元件的对称性量测。该差模──共模转换有何重要性?其代表何种现象呢?


此一差模──共模转换矩阵与平衡式元件产生电磁干扰EMI有关,差模的信号注入元件,却发生共模信号的响应,为EMI的信号模式。该矩阵值愈大,表示产生的EMI愈大或代表其接地回路(ground loop)不理想。如(图四)。


共模──差模转换(Common to Differential Mode Conversion;DC)

右上四分之一矩阵,为元件共模信号激发入元件、于输出端量测差模响应的特性,与其他四分之一矩阵相同,其中的4个参数分别是顺向与逆向的反射与穿透系数。如一完美对称的平衡式元件,是不会有此共模-差模转换的情况发生,亦即该矩阵的4个参数均为0。因,该矩阵可代表一平衡式元件的对称性量测。


此一共模──差模转换矩阵与平衡式元件忍受电磁干扰EMI程度有关,共模的EMI信号被注入元件,元件无法有效消除此一EMI信号,进而产生差模的工作信号,此一现象有可能造成系统的信噪比降低。该矩阵值愈大,表示忍受EMI程度愈差或受接地回路杂讯影响愈严重。如图四。


《图四 共模──差模转换、差模-共模转换之信号模式》
《图四 共模──差模转换、差模-共模转换之信号模式》

三端元件(Three-Terminal Device)

将魂模的概念延伸至三端元件,其一端口为非平衡式、另一端口为平衡式,我们必须考虑平衡式端口有共模与差模,在非平衡式端口仅有一单端模式。


该元件的S参数矩阵中的行(直列)为信号激发,列(横列)为元件响应,与双平衡式元件不同的是,平衡端口有两行列,非平衡端口仅一行列。如(图五)。


此例中,右下矩阵的4个参数为平衡端口的4种可能反射类型,左上为单端端口的反射,其他四个参数分别表示顺向与逆向的共模与差模的穿透特性。


《图五 三端组件之9个S参数》
《图五 三端组件之9个S参数》

平衡式元件测试──BALUN

一般而言,在一通讯模组中,平衡式电路会有需要与单端电路作连接,此时BALUN便提供这样的介面,BALUN(BALance-UNbalance)是平衡与非平衡的缩写,由一转换器(transformer)组成。


测试方法(一)

因以往传统的向量网路分析仪大部分都是同轴双端口,所以在测试BALUN时会用2个BALUN将平衡端互相连接,此成对的BALUN视为一双端口元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BALUN 基本上是将另一BALUN的平衡端口转换成单端端口,测出四个S参数,这样的作法可给予操作者一些BALUN射入损失的慨念,但无法提供完整的BALUN特性,例如此法无法决定有多少了损耗量是因为平衡端口阻抗不匹配所造成,或是因为振幅不平衡(amplitude imbalance)及相位的不平衡(phase imbalance)所造成。


另一传统的方法是将BALUN视为一单端的三端口元件,以向量网路分析仪做三次的双端口测试(1-2、2-3、3-1),如此的测试法,可得9个S参数,再计算出振幅及相位的不平衡性。此法不但耗时,也无法完整描述BALUN在共模、差模信号模式下的特性。


《公式一 振幅及相位不平衡公式:》
《公式一 振幅及相位不平衡公式:》

测试方法(二)

目前较先进的多端口向量网路分析仪大幅改善平衡式元件的测试架构,可提供精确的仪器校正,搭配内部夹具模拟功能(Fixture Simulator),可精确、简单的完整测试平衡式元件特性。多端口向量网路分析仪可测得平衡式元件的单端S参数,再利用夹具模拟功能推算混合模式S参数,完整呈现平衡式元件的工作特性,减少研发工程师测试、分析、设计及除错时间。


与方法一比较,此新测试法可得混合模式S参数,矩阵中对角线的SSS11为非平衡式端口的反射(可得阻抗、反射损失、驻波比), SDD22 及SCC22为平衡式端口在差模与共模下的反射。


SDS21表示当信号注入BALUN时,输出端仅考虑差模信号时的穿透系数。该项衰减量可能的来源包括:反射不匹配损失、电阻损失及转换损失。


《公式二 总损失:SDS21》
《公式二 总损失:SDS21》

非平衡端口反射损失:


平衡端口之差模反损失:


转换损失:


另一决定BALUN品质的参数是计算共模隔离比(Common Mode Rejection Ratio;CMRR),如(图六),公式为差模增益比上共模增益,此为衡量元件可将杂讯阻绝的品质参数。


《图六 共模隔离比》
《图六 共模隔离比》

平衡式元件测试──数位通讯平衡式元件

因具有杂讯免疫及价格上的优势,平衡式元件目前被广泛使用在数位通讯上,例如Ethernet、USB、IEEE1394、LVDS、Infiniband等等,一些常被使用的元件包括平衡式缆线(balanced cables )、平衡式传输线的PCB版(PC boards with balanced transmission lines)、共模杂讯滤波器(common mode noise filters), 平衡不平衡变换器(balun transformers)等等。传统上是利用网路分析仪搭配BALUN或是180度混和功率分波器,但此法会有一些问题:(1)BALUN的频宽不够,大约至500MHz;(​​2)一般的BALUN本身的平衡度并不理想;(3)没有较理想的校正标准件可用来校正平衡端口,所以很难将BALUN的误差移除。


目前较精确的测试方法是使用具有夹具模拟功能的向量网路分析仪,此法不需使用BALUN,而可直接将元件的混和模式S参数计算出来,此法亦称为程式分解法。


首先,网路分析仪如同以往激发出单端形式信号(single-ended signal)给予待测物的四个电击端点,测得元件响应后,利用数学运算式转换为共模与差模的信号,再算出混和模式S参数。一般数位通讯上的平衡式元件的阻抗大多不是50欧姆,但是​​网路分析仪阻抗为50欧姆或75欧姆,因此要正确测出元件的参数,网路分析仪必须有阻抗转换功能。


一般来说,差模阻抗Zdiff会是共模阻抗Zcomm的4倍,亦即Zdiff=4×Zcomm,但一些工业界标准用的平衡式缆线(例如IEEE1394、USB),会直接建议差模阻抗与模阻抗,而不使用上述的公式,(也就是Zdiff≠4×Zcomm,例如IEEE1394 缆线的差模阻抗为110 欧姆,共模阻抗为33欧姆)。因此,网路分析仪必须能设定元件的阻抗值为任意阻抗。 。


平衡式元件测试──LAN Cable 测试

将待测缆线如(图七)装置,使仪器设定适当频段(本例为300 KHz至1 GHz),执行校正,设定夹具的port extension,设定阻抗转换,得混和模式S参数。 16个参数中SDD11可得知该缆线的实际阻抗值及反射损失,SDD21代表该缆线的射入损失即衰减量,SDC11为纵向平衡(LCL,Longitudinal Conversion Loss,SB1U1),如(图八)。另外共模斥拒CMRR(CMRR = Sdd21 / Scc21)亦是一测试参数。


《图七 LAN Cable 测试架构》
《图七 LAN Cable 测试架构》

《图八 LAN Cable 主要参数测试结果》
《图八 LAN Cable 主要参数测试结果》

接着测试一段4对线的LAN cable,测试其近端串音(Near End Crosstalk ;NEXT),测试架构如(图九)所示,我们仅测其中两对线,在仪器端的这两对测试线分别接上仪器的4个端口,其余缆线末端均接上50欧姆负载。所测的的SDD21参数即为近端串音规格。此规格所表达的意义为:当信号于某一对线上传送时,在输入的同一端,另一对线所感应到的信号强度比值。所得结果如(图十)。


相对应于NEXT参数的是远端串音(Far End Crosstalk;FEXT),测试架构与近端串音类似,但须将其中一对线原接至仪器的末端改为另一末端即可。


《图九 LAN Cable测试近端串音架构》
《图九 LAN Cable测试近端串音架构》
《图十 LAN Cable测试近端串音结果》
《图十 LAN Cable测试近端串音结果》

平衡式元件测试──Common Mode Choke 测试

共模抗流(Common mode choke)在高速数位通讯传输线(如IEEE 1394 及USB)中扮演关键角色,当传送差模通讯信号时,共模抗流可压抑住共模杂讯,所以评估共模转差模的S参数如Sdc11及Sdc21便非常重要,此二参数可表示元件压制住多少的共模杂讯。共模抗流主要的参数有:


  • (1)Sdd21:传送差模信号的衰减量;


  • (2)Sdc11:纵向平衡(元件的非平衡效应);


  • (3)Sdc21:抑制共模杂讯能力


  • (4)CMRR=Sdd21 / Scc21。



测试方法与一般平衡式元件相同,共模抗流将的4个电击端点接上4端口网路分析仪,如(图十一)所示,将所测得的S参数转成混和模式S参数,即可得上述主要规格,如(图十二)所示。


《图十一 共模抗流测试架构》
《图十一 共模抗流测试架构》

《图十二 共模抗流主要参数测试结果》
《图十二 共模抗流主要参数测试结果》

平衡式元件测试──LAN filter测试

LAN filter是一个低通滤波器,也具有共模抗流的特性可压抑住共模杂讯,测试架构如(图十三)所示,测试范例结果如(图十四)。主要的参数有:


  • (1)Sdd21:传送差模信号的衰减量、截止频率;


  • (2)Sdc11:纵向平衡(元件的非平衡效应);


  • (3)Sdc21:抑制共模杂讯能力。



《图十三 LAN filter测试架构》
《图十三 LAN filter测试架构》

《图十四 LAN filter主要参数测试结果》
《图十四 LAN filter主要参数测试结果》

测试缆线夹具要诀

这里我们提供一些制作平衡式缆线测试夹具的建议,以下的编号对应到(图十五)上的编号位置:


  • (1)连接网路分析仪校正平面与缆线的这一段延伸线愈短愈好,而且必须维持该延伸线阻抗固定在50欧姆的特性阻抗。如此我们可利用仪器内建的port extension方法,来补偿该段延伸线的相位(以及衰减)。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在待测缆线上焊上一SMA接头。


  • (2)夹具上必须有相当好的接地平面。


  • (3)在接近夹具端,尽量保持缆线在双绞状况;如果未双绞部分过长,会影响测试结果,尤其是当待测缆线本身长度不长时特别严重。


  • (4)应尽可能减少待测缆线未双绞部分的串音效应,所以可在两对双绞线之间制作一遮蔽板来减少该位置的信号耦合效应。


  • (5)减少每一对线的末端之间信号耦合效应,在每一对线的末端之间设一遮蔽板。




《图十五 平衡式缆线测试夹具》
《图十五 平衡式缆线测试夹具》

天线切换模组简介

目前积体电路的技术可以使工程师设计出小尺寸的射频模组,同时亦可降低制作成本,一个例子是使用低温共烧陶瓷技术(LTCC)来设计及发展无线手机的前端模组(front- end module;FEM)或称为天线切换模组(Antenna Switch Module;ASM),(图十六)所示为该模组的功能方块图。


一般这样的模组是被放在手机天线与射频收发部分之间。这样特别的模组是一个三频模组,包含有九个电击点形成的六个端口,其中的三个是平衡式端口(共6个电击点),三个是单端端口,每一信号路径或是端口会对应到特定的手机频带或模式。第一代的LTCC无线手机模组的接收部分使用单端端口的接法,但未来将整合具有平衡式端口的表面声波滤波器(SAW Filter)进入接收部分。使用差动技术在接收信号部分可大大改善系统的杂讯性能,这是无线手机模组接收部分最想达到的一件事。


一般在测试LTCC元件必须有高速的测试步骤,快速的切换所有信号的路径,测试所有相关规格,尤其在产线上必须直接显示PASS/FAIL 的结果。测试计画包含有:测试机的切换状态、待测物控制线状态、量测参数、频道设定、校正方式、平衡式量测。测试规格至少包含有:射入损失、衰减、驻波比、输出相位平衡、输出振幅平衡、发射与接收路径隔离度、发射与天线隔离度、接角架构、模式转换逻辑。


测试天线切换模组十分麻烦,必须有详细的事前规划作业,才能事半功倍。



《图十六 无线手机前端模块功能方块图》
《图十六 无线手机前端模块功能方块图》

(作者为台湾安捷伦科技电子仪器事业群技术支援工程部技术顾问)


相关文章
ChipLink 工具指南:PCIe® Switch 管理变得如此简单
医疗用NFC
嵌入式系统的创新:RTOS与MCU的协同运作
结合功能安全,打造先进汽车HMI设计
准备好迎接新兴的汽车雷达卫星架构了吗?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R&S新款NPA系列紧凑型功率分析仪 满足所有功率测量需求
» ETS-Lindgren与安立知合作推进NTN装置测试
» 安立知MWC 2024虚拟展正式上线
» 是德科技加速布局AI、无线通讯与汽车创新三大领域
» 安立知联手Y.I.C提供EMC解决方案 瞄准航太、国防与医疗电子产业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S85RD2ASTACUK5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