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找到明確的 Business Model 網際產業仍有看頭
 

【作者: 編輯部】   2001年06月01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5945】

本社社長黃俊隆:就我們所知道,目前鼎新電腦定位為一家開發企業應用軟體與提供專業服務的公司,而所謂的企業應用軟體其實很廣泛,關於這個部分,由於我曾經在華嚴電腦任職了一段日子,對企業應用軟體擁有多年的經驗,當時華嚴推出「動力 101」套裝軟體,從產品的採購到製造 MRT 等,我都有經驗過,所以有關企業應用軟體的著墨,您大可不必像面對其他媒體報紙般作泛泛之談,我們可以作深入的剖析。


鼎新電腦總裁古豐永:鼎新電腦將企業應用軟體分成幾大類:第一種是目前大家都在談的ERP,第二類為產業鏈 SCM,第三種應用軟體主要針對一般業者的客戶關係管理 CRM,而第四類則是基於B2B必須作資訊交易的 e-Commerce Solution。除了一般傳統 ERP 處理的數據資訊外,非數據性與非結構性的資訊則有企業內流程管理軟體,而從流程管理軟體再延伸下去的,就是近兩、三年很熱門的知識管理,所以,我們的企業應用軟體包括了這五大範疇。


在這五大種類的軟體當中,由鼎新開發的產品佔了大部分,少部分則是採取與國外產品作配合或代理國內外的產品,如 Oracle ERP,因為有些客戶喜歡採用國外產品,有些則對國貨情有獨鍾。


網路是一個平台 也是 e 化的基礎

黃:這樣看來,鼎新的產品相當多元化,而您對企業與網際網路的看法又是如何?另外,目前鼎新自行開發與代理國外的產品銷售比例是多少?


古:目前的代理機制還在建構中,所以代理產品的銷售還需要一段時間耕耘,而鼎新研發的產品銷售量則佔了大部分的營收,至於我們的企業應用軟體比較多元化,主要是因為過去我們定位為產業 e 化的關鍵夥伴。事實上,企業若談 e 化就脫離不了網路,倘若一個企業的 e 化要發揮到一個相當的水平上,沒有建構網路環境是有問題的。網路是一個平台,如果沒有平台,許多的應用都無法架構在上面。所以,網路是 e 化的基礎,應用層面則是目前e化的重點。


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鼎新的產品介面是否已 Web 化?


古:基於 IT 本身的發展牽涉到資訊交換等問題,因此我們沒有把 Web Solution 放到舊產品中,不過,我們新開放的產品將會有 Web Solution,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會特別強調 Web based。


黃:我想雖然您們不強調 Web based,但是,Browser 以及 Web Solution 的功能主要是簡化 Client 端的安裝與複雜度,讓 User 容易執行應用軟體,因此,在 Client 端的產品應該會提供 Web 或 Browser 介面吧?


古:對。不過,若從 Application 的角度來看,Web Solution 不見得是很關鍵的元素,最重要是提供給客戶的 Application 到底是否能夠為其解決問題。如果 Application 為客戶解決了技術人才的找尋,並且讓客戶能夠因為投資網路而減少成本,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那麼,Browser 與 Web Solution 的利基點才會產生。產品不會因為沒有 Web Solution 導致功效無法發揮出來,雖然過去鼎新的產品沒有 Browser 與 Web Solution,但是客戶還是用得稱心如意。


Application與Service Provider 不能混為一談

黃:不過,若站在ASP的角度來看,ASP之風行就是要讓 Client 端操作簡單,Browser與 Web Solution 應該是一個關鍵點。


古:對,所以任何 Solution 在不同的 Business Model 下所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樣。所謂的網際網路對鼎新而言只是一種平台,也唯有如此,網路能訴求的彈性就愈大,這是我們跟一般產業如 ISP、ASP、IDC、ICP 等看法不一樣之處。


黃:過去大家都認為 ASP 商機龐大而一窩蜂搶進 ASP,然而目前許多 ASP 業者都撐不起來,有人說是信任的因素,也有人認為是因地而異的問題,您對市面上一些專家與分析師認為 ASP 玩不起來的說法有何見解?


古:ASP 是一個趨勢,可是今天它並不能增加鼎新的營收,至於 ASP 的未來是否上道則是另一個話題。我覺得國內產業的發展有一種不好的狀況,就是引進國外的服務模式再如法炮製。我認為 ASP 是應該分成兩個部分:Application 與 Service Provider,ASP 的關鍵就是到底要將何種應用放在 Service Provider 上面?實際上,ASP 與 ERP 的應用軟體都有本地化的問題存在。如果將ERP放到ASP上,國內的企業會放心嗎?業者首先要清楚何種企業對這樣的模式有需求才能長久經營,所以,我覺得國內的ASP玩不起來是個錯誤的說法。


黃:不過國外倒有不少將 ERP 放在 ASP 經營的成功例子,而 ASP 在國外也當紅不讓,ASP 在國內所引發的一個問題是,如果把軟體放到 Client 端,企業主將面臨缺乏專業工程師來維護系統;而若把軟體放到 ASP 端,又產生了信任的問題。倘若是這些原因讓 ASP 無法風行,那麼您認為是否有其他可行的方法以解決 ASP 的問題?您是否可以比較 ASP 在國內以及美國的發展?


古:國外大型 ERP 廠商的產品都非常昂貴,一般的中小企業因為捨不得花錢購買才延伸出ASP,而由於國外擁有很多 Outsourcing 的相關經驗,加上民族本身對於信任一事的看法不同,所以 ASP 在國外通行無阻。回到國內的問題,過去大家都認為 ASP 市場不成熟是因為頻寬的不足,但是固網崛起後,頻寬不再是問題,所以,國內 ASP 的關鍵點在於要將何種應用放在 Service 上。


我覺得 B2B 電子商務在 ASP 的推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企業主不是將所有的客戶資料以及產品資訊都放在上面,相反地,若將一些交易資訊如單據放在 ASP 端並無大礙。因此,ASP 要在國內形成氣候,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 Business Model,依不同的產業提供不同的應用才能產生 Service,這也是鼎新定位在產業 e 化的夥伴之原因。


有了標準才 e 化 什麼都不用玩了

黃:如果產業的結構是這樣,將會產生一個有關資料交換的問題,譬如過去的 EDI 與現在的 XML。XML本身是產業的一個標準,讓各個產業彼此清楚大家的需求為何,而這樣的一個標準對於產業 e 化來說是不是很重要?


古:實際上,要談產業的標準是相當高難度的,如果大家都必須等到產業標準出來後才進行e 化,我想什麼都不用玩了。只要我們能夠協助產業 e 化,不管是 A 廠的標準,還是 B 廠的標準,我們都可以找一家中心廠以及衛星廠採取一個共同的標準,並在軟體的設計上讓各廠的體系都可以進行 e 化。而所謂的標準,是在跨體系時用來解決資料交換的依據,有些友商對於不同的企業訂做不同的軟體,如果有10 家標準各異的中心廠採用 EDI,那麼他們就得花一筆費用購買 10 個軟體,其實這樣對客戶來說並不公平。


而鼎新的做法很簡單,軟體只有一套,不過,我們會將 10 個中心廠的資料分開處理。當然,如果標準能夠定出來,我們就會根據這樣的標準,可是縱使標準定出來後,很多中心廠還是有他們的特別需求,因此,標準的差異與空間還是存在的,標準只是讓軟體公司更容易進行研發,可是萬萬不能因為沒有產業的標準就認為產業 e 化不能進行,其實很多 e 化的阻力是可以透過軟體設計的技巧去除掉。


黃:所以你們會先以一個產業現有的需求來衡量,再協助產業 e 化,而標準不是 e 化的關鍵點。而現在的 XML 標準已經定出來了,那麼是不是表示鼎新的 Solution 也都已經採用XML 的標準?而鼎新的主要語言又是什麼?


古:鼎新在前年推出 B2B Solution 的時候,就已經把 EDI 的部分轉上來,到去年 XML 標準出現後,我們就把 EDI 改為 XML,只要大廠都同意,標準的轉換並不會造成鼎新多大的困擾。在平台的語言上,微軟與非微軟的產品我們都有。


黃:Java 的特色為跨平台,而 Java 與微軟平台都能相容,鼎新在微軟的部分為什麼不採用 Java?可以了解鼎新在選擇微軟平台是以何為考量點?是市場的佔有率嗎?這樣對鼎新又有何利基點?


古:基本上微軟不全力支援 Java,我們的評估從幾個點來看,第一取決於市佔率與供應量;市佔率高,相對而言,技術人才的取得也容易,進而減低客戶的投資成本;也是因為使用者多,表示它在市場的生存時間會較久而不易被替代。所以我們是以客戶為導向,未來我們也會採 Java,畢竟跨平台可以降低鼎新的開發成本,所以我們相當希望微軟能夠全力支持 Java。


不過以目前來說,全力支持是不可能的事,兩者只能相容,而到底相容到何種程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現在大家都說可以相容,可能到時又有新的問題出現。以今天 IT 的演變來看,各廠所用的 Tool 幾乎都同一家,然而在應用層面而言,還是有不相容之處,如果所有的語言都由鼎新自己撰寫,到時微軟的版本換了,我們也得跟著換,所以目前我們負責寫主體,再到國外購買有需要的功能就好。


經濟蕭條與電信廠商預估過度樂觀有關

黃:您認為網際網路只是一個平台,甚至是一個工具,但是過去許多網路科技公司都把網路看成一個主體而還沒有真正抓到網路的意義,並且進一步了解網路到底能夠為企業解決怎樣的問題,才產生了信用膨脹,進而造成國內以及全球的網路泡沬化。依您看,未來網際網路的趨勢又如何?


古:早期的企業並不重視所謂的資訊交換,不過,今天的無國界運作,就是要靠網際網路連線,才達到這種資訊交換的運作。依我看,網際網路的本質跟 ASP 一樣,網路公司的關鍵點在於 Business Model,網路泡沬化就是因為 .COM 找不到 Business Model,才會用燒錢的方式去找尋本身的模式,如果找到真正的 Business Model,.COM 還是有機會的,現在沒有網路公司賺錢,但不表示未來沒有機會。10 年前沒有人會同意鼎新的 Business Model,但是今天我們是台灣第一大 ERP 公司,如果以全球 ERP 公司的排名來算,我們大概名列三十幾名。


黃:雖然說目前 .COM 隕歿只是短暫的,未來仍有重燃風光的可能,但是實際上,.COM 造成的信用膨脹確實也影響到實體企業的營收,而這些實體企業在修正個體經濟的同時,勢必也衝擊到總體經濟,您認為這樣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我們上回跟台灣思科系統總經理孫永祥對談時,他表示經濟的復甦大概需要兩、三年就會回歸到一個合理的程度。


古:我們很少談跟鼎新沒關聯的話題,不過我們可以從應用面去看,這一波景氣低迷其實是因為前兩年各國電信產業的開放,讓許多電信設備業者對整個市場產生過度樂觀的預期,光看 3G 的開放,各家設備公司就心動極了。所以,我覺得這樣的結果並不全然是 .COM 所造成的。至於鼎新沒有受到池魚之殃,是因為我們強調 B2B 市場,大家也很清楚目前只有 B2B 才能真正賺錢。


質量兼備 Marketplace 大器可成

黃:談到 B2B,讓我想起目前炙手可熱的 Peer to Peer ( P2P ),您認為 P2P 在 B2B這方面,是否有成功的利基,也就是說透過一個中心的交易得到資訊後,再開始點對點 P2P 的交流?


古:其實 P2P 有定義上的問題,所謂的點到底有多大?點可以指一台 PC 或是一台 Server。若以交易以及 Business Model 來看,不管是 PC to PC、PC to Server 還是 Server to Server都可能存在。假設今天中心廠要解決與衛星廠的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可採 P2P,可是這樣對中心廠來說不是好事情,中心廠可以架構 EC Server 讓供應商的資料連到這台 EC Server;而對供應商而言,這個 EC Server 可以對多家供應商;若站在單一企業的角度來說,這台 Server 讓他們跟不同的供應商做點對點的連繫。


黃:我認為所謂的 P2P 只是一個 e 化的部分,P2P 將過去的企業流程透過良好的方式讓資訊作交換,而 B2B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擴大市場以及集體購買。舉列來說,Intel 提供 CPU,透過網際網路,從產品資訊獲得到下單訂購,客戶可以集體購買,但是目前的 Marketplace 主要還是透過人力的傳送以及傳統的方式如電話訂購來經營,使到 P2P 還不能運用在B2B的交易模式。


古:上次有個同業問我,在國內推動 Marketplace 的成功率到底有多少?我告訴他, Marketplace 還是不能忽略本身的 Model。有人說如果有固定往來的供應商,就不見得要透過 Marketplace,唯有當業者碰上緊急訂單,而原來固定的供應商無法供貨時,才會透過 Marketplace 找尋其他對象與資訊,可是這些卻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您本身並不清楚 Marketplace 上產品的品質好壞,因此 Marketplace 比較適合總務性的採購,如文具,品質差距不大的產品,其次則是可以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為客戶提供大量的產品。


我同意 Marketplace 是一種趨勢,不過它還是離不開 Model 與品質的考量,所以Marketplace 比較適合有一定方案、認為有商機並且能夠創造需求,如 Oracle、IBM ...等大型公司參與,所以,鼎新在短期內並不會加入 Marketplace。


相關文章
您的開源軟體安全嗎?
高效能與低功耗雙軌併進 工業MCU注入智能工廠新動能
企業創新契機 永續經營與數位轉型並行
永續是企業創新契機 與數位轉型並駕其驅
體現智慧與MES的雲端移轉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IBM提出「智慧金融藍圖」 籲善用生成式AI打造參與式銀行
» IBM公布企業AI治理手冊 協助AI治理速啟動、穩落地
» 鼎新攜手群聯首發AI私有化方案 揭開數智工廠ESG、AIoT運行新模式
» IBM研發的演算法成為後量子密碼學標準
» 鼎新攜手微軟、群聯雲地混合 助力企業彈性發展AI應用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5.141.15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