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周光仁:架構定義 決定效能優劣與否
對談人物:美商超微半導體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周光仁

【作者: 編輯部】   2003年01月05日 星期日

瀏覽人次:【8843】

《照片一 周光仁:AMD能在市場上獲得消費者的肯定,尤其在整體效能的表現上,經過這麼多年來的考驗,還沒有被淘汰,有很大一部份的關鍵原因來自於架構定義的部分。》
《照片一 周光仁:AMD能在市場上獲得消費者的肯定,尤其在整體效能的表現上,經過這麼多年來的考驗,還沒有被淘汰,有很大一部份的關鍵原因來自於架構定義的部分。》

本社社長黃俊隆(以下簡稱黃):周總經理到AMD服務也已經有一年半左右的時間了,對於AMD的業務必定相當了解,關於貴公司產品所經營的市場,您有何看法與觀察?


美商超微半導體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周光仁(以下簡稱周):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從整體電腦產業的發展來看,從過去的電子、半導體到PC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一直到最近資訊產品走向消費性的發展,轉變不可謂不大,以產品的角度來看,PC已經相當成熟,未來會再有持續性高度成長的機會已經不高,不過,在這個基礎下所延伸出來的應用,與引導出來的市場與需求等,還有相當好的機會,像是PDA、Table PC等都是。


相較於過去消費性產品如電視、音響等家電產品的發展,消費性電子產品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也創造出許多新興的行業,像是台積電與聯電這樣的專業晶圓代工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只是這個產業很大,每個公司都有不同的策略與想法,所處的位置與擁有的利基各有不同,但是無可諱言的,許多人依賴這個產業發展抱負、實現創意。


時脈不等同效能

黃: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的進步,CPU運算時脈的發展,依照「摩爾定律」不斷的提升,您對這樣的現象有什麼想法?CPU速度與系統效能可不可以等量齊觀?


周:最近幾年來CPU時脈的進展確實令人咋舌,市場是否真有這樣的需求,其實很難說,但是相對時脈提升所帶來的效能提升,AMD一直以來就站在較為保守的立場,只是,就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技術的提升除了是市場競爭的一部分之外,也是傳遞產品附加價值的一個手段,不管是什麼產品,新技術對於該領域的產業革新都有其價值。


其次,再縮小到AMD的角度來看,AMD不像Intel享有近八成的市占率,可以一呼百諾,但是AMD一直以來就不是以產品時脈做為行銷的訴求,卻可以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絕對有其優勢與核心競爭力。


黃:談到AMD存在的價值、優勢與核心競爭力,可否請周總再深入談談貴公司這部分的策略,包括AMD的產品與技術規劃?


周:AMD的產品銷售比重中,CPU占有60%左右,其餘部分的產品就是從CPU的核心技術中延伸出去的,簡單的說,AMD要將自身的IP價值最大化,所以並不是只有CPU這個產品,相反地,其他的產品對AMD來說也很重要。


以業務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最下游是銷售與品牌經營;往上一層是製造部分,這部分牽涉到產品的品質,目前一個CPU上電晶體的數目動輒上億,時脈很高,其複雜度一般人很難想像;最後是最根本的設計部分。我們常自己與最大的競爭對手做比較,在行銷這個層面,能夠發揮的空間很小,原因在CPU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只要產品的設計與製造品質好,銷售自然就好。


而在製造部分,在目前CPU時脈不斷提升、die size越來越小還必須達到效能的表現,要克服這個部分的挑戰,一定要有一些突破性的做法,尤其是Intel在這個層面的表現,事實上對AMD來說是個很沉重的壓力。不過這又牽涉到資源運用的問題,就像開自助餐廳與開大飯店兩者的區別,小餐廳雖然沒有很大的客戶服務量與資源可以運用,但是相較之下也沒有大飯店背負的龐大營收壓力,這在景氣環境的循環之下各有利弊與得失。


架構定義具關鍵影響力

接下來我們再看到最源頭的設計層面,AMD能在市場上獲得消費者的肯定,尤其在整體效能的表現上,經過這麼多年來的考驗,還沒有被淘汰,有很大一部份的關鍵原因來自於架構定義的部分,從那時就決定了CPU的特質,是先天血統優良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就像人體的DNA一樣,至於前面提過的製造與行銷部分,都屬於後天的加強。


黃:既然CPU架構的定義對產品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那可否請周總再進一步的解釋有關於AMD在產品架構定義階段的策略為何?就產品的發展來觀察,其中的演變與轉折又是如何?


周:AMD目前的主力產品是K7,之前是K5與K6,在過去,AMD的CPU是在x86架構下發展,與Intel並沒有不同,完全是一個Me too的策略做法,要一直到K7的架構才有了重大的改變,不同的Bus、設計與架構,也在市場上獲得了很好的回應與許多不錯的評價。當然這種技術的競爭,今天的勝利不代表永遠的領先,持續不斷的改善是很重要的,也是一個現實又嚴苛的挑戰;不過,就K7過去的表現,也給AMD一個很大的鼓舞與信心,體會到從最根本的架構做起,在架構定義的階段多用點心,先證實這一點,就能給產品在後續的發展上一個很好的體質。


至於製造的技術、製程的進展,是一種財務的競賽,要有很大的資金作後盾,也是很長遠的計劃,AMD的優勢並不在這裡,其間的差距很難在短時間內就迅速的縮短。相較之下,Intel從P3到P4,有一些支援的定義並不明確,就像Rambus、與DDR規格的支援,而K7則是一開始就很明確的定義,未來兩年產品發展的走向如何,沒有出現任何搖擺的政策。所以從架構定義就可以知道產品未來的樣貌,這也是我一直強調架構定義之所以重要的地方。


再以實際的例子說明,要蓋一個20層的大樓,如果沒有將地基穩固的打好,絕對蓋不起來,越大的建築需要越多的準備工作與越長的時間規劃,基礎架構的規劃建構是最重要的工作,在這些完成後,要將大樓蓋起來就很快了。其實半導體也是如此,AMD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從K7到即將推出的K8,在基礎架構的定義上,AMD領先Intel至少有2~3年的時間。


新架構採多種突破性做法

黃:關於未來的產品規劃,您提到未來AMD重要的產品K8,這個產品在架構、技術與周邊支援上,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嗎?


周:AMD的K8雖然是64位元的架構,不過卻完全是在x86 32位元的架構基礎下,透過Pipeline(管線)的增加,將產品提升到64位元的架構,所以基本上是完全向下相容的,對於終端使用者來說並沒有應用程式相容,或是周邊相容的任何負擔,這是第一個優點,第二點就是製程上由.18微米製程提升到.13微米,加上授權自IBM的SOI(絕緣層矽晶片)技術。


另外,未來CPU的時脈越來越高、AGP 8X、Gigabit Ethernet、WLAN等高速的周邊應用與標準一直增加,要將效能作整體的提升,其中匯流排相當的重要,K8架構採用Hyper Transport的標準,完全跳脫過去K7之前的架構,在訊號的傳遞上不是採用數位的方式,而是以線性類比的方式傳輸訊號,在資料的傳輸上可以作更大筆運算與處理,就像好的跑車要配上好的輪胎,才能發揮其性能一樣,反觀Intel的做法,既使其目前已經將FSB(前端匯流排)提升到800MHz,不過基本上仍然是過去傳統的數位處理方式,並沒有一個突破性的做法。


而且AMD未來的K9、K10到128位元的CPU產品在匯流排上的規劃,都是採用Hyper Transport標準,在資料傳輸速率上可以從400Mbps到1.6Gbps,如果需求更高的傳輸速率也可以用多組Hyper Transport來架構,像是AMD的伺服器用CPU就有規劃多組Hyper Transport。而在晶片組上的架構,K8將會把記憶體控制單元放到CPU中,正式將南北橋的的定義打破,晶片組會整合成一個單晶片,功能類似目前的南橋晶片。


黃:以這樣突破性的技術與產品,聽起來是很好的,但是在市場的策略上,應該如何組合與推動這樣的產品?尤其在與台灣系統廠商合作的部分?


周:目前合作的情況是相當具體的,在市場的推展上,伺服器用的CPU Hammer,很快就會推出了,跟台灣廠商的合作可以說是緊鑼密鼓,更重要的部分就是市場定位了,要如何將64位元的CPU推展到市場上,尤其是消費性市場上,過去一般人的印象是將64位元CPU定位在高階的應用上,像是工作站的應用,AMD的規劃是在相同的架構下,將64位元的Unit Processor帶到主流市場上的應用,讓消費者可以體驗包括高品質的3D繪圖與高頻寬的內部資料傳輸速率,而價格也是定位在目前一般市場可以接受的價位上。


其他產品的市場規劃

黃:目前資訊產品的發展走向輕薄短小,尤其是手持式設備的成長,除了CPU之外,您怎麼看這部分市場的發展?AMD本身的策略又是如何?


周:手持式設備像是PDA這樣的產品最近幾年確實有很好的發展,而市場在看這樣的產品時,大致上有幾個要求,就是所謂的「兩高兩低」,高就是Resolution要高、品質要高;低就是價錢要低、耗電量要低,這部分AMD在今年初併購了一家IC設計公司Alchemy,該公司的設計團隊就是原本是開發Intel StrongARM架構的團隊,所以在手持式設備的CPU設計上,該公司有相當的經驗與實力。


Alchemy在加入AMD之後,就成為AMD進軍embedded processor(嵌入式處理器)市場的主力,這部分的產品基本上有兩個優點,一是省電、一是整合度,在省電上,較目前StrongARM的架構省電20%左右,在整合度上,包括MAC、LCD Controller、Video Stream等元件與功能都整合在一起,可以應用在PDA、Home Gateway或資訊家電等的產品上。2003年AMD在推展無線應用時,也會針對WLAN IEEE 802.11b的產品有所著墨,在這個部分也會與Alchemy的技術有更進一步的整合。


市場走向與看法

黃:今年市場的發展狀況其實還未脫離景氣的谷底,展望明年AMD對於整個PC市場有何看法?在手持式的行動裝置上,就您的看法,台灣廠商未來的機會在哪裡?


周:整個PC產業的發展,就2002年一整年看來是不太好的,未來會不會再出現過去的高度成長,或許有可能,不過整體看來機率並不高,目前PC領域的廠商也多朝向多角化發展;不過,重要的是Intel的走向,其規模與公司的整體實力相當雄厚,而且她也朝多角化發展,如此一來台灣有許多廠商的發展空間都會遭到壓縮,在大者恆大的趨勢下,可能會出現主流與非主流的區隔,主流就是Intel,其餘可能都要歸類到非主流的領域,而在非主流領域,各廠商的合縱連橫就變得相當重要。


黃:周總經理個人曾經在通路代理商服務過,最後可否請您談談AMD與台灣本地通路代理商的合作情況,如何在這部分藉著關係的拓展加強AMD產品在台灣的市場拓展?


周:就CPU來說,AMD與台灣通路代理商的合作已經相當穩定,合作的對象包括建達與威建,以銷售的角度來看,台灣區域性的需求並不高,當然這是因為市場規模的關係,加上台灣廠商的認知已經相當固定,主要還是產品本身,不過在品牌經營上還有加強的空間,因此,目前AMD在台灣也朝加強與消費者互動的方式進行,包括許多展覽、活動與形象的建立,希望能將AMD一直以來所強調的整體效能觀念與品牌形象再加強。


相關文章
揮別製程物理極限 半導體異質整合的創新與機遇
滿足你對生成式AI算力的最高需求
使用 P4 與 Vivado工具簡化資料封包處理設計
AI助攻晶片製造
Intel OpenVINO 2023.0初體驗—如何快速在Google Colab運行人臉偵測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AMD攜手合作夥伴擴展AI解決方案 全方位強化AI策略布局
» 嚴苛環境首選 – 強固型MPT-7100V車載電腦
» 英特爾針對行動裝置與桌上型電腦AI效能 亮相新一代Core Ultra處理器
» 英特爾與AMD合作成立x86生態系諮詢小組 加速開發人員和客戶的創新
» 蘇姿丰:AMD將在AI的下一階段演進扮演關鍵角色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5.175.23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