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作者: Rolf Dobelli】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9592】


圖一
圖一

在1960年代社會科學尤其是新聞或傳播學領域,有個相當著名的理論叫做「認知不和諧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這個理論認為當我們對兩項認知產生相互矛盾(不和諧)時,就會感到困擾和痛苦;而為了消除這種困擾和痛苦,我們往往會設法改變其中一個,或拋棄、或修正,讓這種不和諧現象消失。


我們可以說,許多理論對於理解我們的日常生活現象,提供了很有用的解釋與參照。《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這本書,它的主要內容就是透過作者所整理出來的52種理論或觀點,來探討我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一些現象;作者企圖告訴我們,一般人經常會直覺地、無意識地做出一些決定,而事後再補上一些看似合理的選擇理由。


舉兩個書中的例子:一般觀眾在觀賞一些綜藝或喜劇節目時,經常會在製作單位安排的罐頭笑聲之後,跟著「被迫」發笑,這其實就是運用了所謂「社會認同」(Social Proof)理論;作者並延伸提醒我們,某個產品是銷售冠軍,但並不代表它就真的比較好。此外,足球賽的PK,射門球員踢向中間和左右兩邊的機率都是三分之一,但是絕大多數的守門員,都選擇撲向左右兩邊,這可說是一種「行動偏誤」(The Action Bias)的認知在作祟。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和近年來相當火熱的暢銷書《黑天鵝效應》,都是針對我們在思考上容易產生的一些盲點與錯覺,提供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更巧的是,本書作者和《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也是多年的老朋友。這類的書,有別於一般介紹理論的學術型著作,少了些書卷氣,但卻也因而更貼近了一般的讀者。當理論脫掉了晦澀繁複的學術外衣,進入一般人的思維園地,它就可能成為人們在行為上借鑒警惕的依據。


作者在書中提到,富蘭克林為人類揭露了電的相關知識後,打雷、閃電並未因此而變少、更弱或更小,可是我們不再像古人那樣莫名地畏懼雷電了;同樣地,明白了自身在思考方面的弱點之後,我們也能更勇敢地與自己的非理性對抗。確實,作者除了幫助我們檢視非受迫情況下容易犯的思考錯誤,而且也提供了一些他的解決方案,有助於我們避免自欺的窘境。


相關文章
打開訊號繼電器的正確方式
生成式AI助功率密集的計算應用進化
AI賦能智慧製造轉型
生成式AI刺激應用創新 帶動軟硬體新商機
台灣AI關鍵元件的發展現況與佈局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國科會建成沙崙AI產業專區 盼引外商打造亞太研發重鎮
» 臺灣智慧醫療前進歐洲 跨域展現技術強實力
» VicOne與ASRG聯手提供情報網 制定全球汽車產業安全標準
» 產學醫專家共議AI醫療未來 健康照護匯聚創新能量
» 工研院:製造業趁勢AI年成長6.47% 半導體產值首破5兆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47.23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