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ARM台湾区总经理吕鸿祥:擘画数位世界架构核心
 

【作者: 廖專崇】2004年05月05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4748】

《图一吕鸿祥:对于台湾厂商来说,要发展一个真正的SoC,还是需要以CPU为核心,所以对于台湾的IC设计公司来说,发展自己独特的IP就是一个重点了,也等于找到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
《图一吕鸿祥:对于台湾厂商来说,要发展一个真正的SoC,还是需要以CPU为核心,所以对于台湾的IC设计公司来说,发展自己独特的IP就是一个重点了,也等于找到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社社长黄俊义(以下简称黄):随着SoC时代的来临,各类IC的集积度愈来越高,由ARM最近两年的表现可以看出来,一个简便、高效能的处里器核心,有助于IC设计厂商的产品设计流程,首先请总经理介绍一下贵公司的现况与市场策略?


安谋国际科技台湾分公司总经理吕鸿祥(以下简称吕):ARM的产品比较为大家熟知的就是CPU Core,多数人对于ARM的印象也是如此,然而进入SoC时代,我们不能只靠单纯的技术授权作为营收的来源,需要提供给客户更多不同的技术支援,以加速其产品的上市时程,所以围绕着ARM处理器核心的授权,串联许多不同的技术支援方式,我们建构了一个所谓的ARM社群。


在这个ARM社群里,有提供设计工具的厂商、系统厂商、发展工具厂商、软体厂商、训练与支援方案的厂商、作业环境的厂商,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社群,在这个社群中共有全球超过250家各领域的高科技厂商,ARM产品出现在包括:无线通讯、资讯安全、汽车电子、网路、储存、影像、微控制器、消费性电子等应用中。到2003年为止,全球共出货了20亿颗,含有ARM核心的各式晶片,在目前我们使用的电子产品中,已经有许多产品是搭载着ARM的核心的,而我们的愿景便是,使全球每一个人都有使用ARM核心的经验,也就是出货60亿颗搭载ARM核心的晶片。


过去市场上一般的印象是我们的处理器核心多应用在无线通讯领域,想到ARM的处理器核心,最明显的印象就是省电,但是效能并不突出,事实上,我们新的产品除了兼顾省电的表现之外,也在效能上做了相当大幅度的提升;以营收来说,2003年无线通讯应用领域的授权占了总营收2.06亿美元中的68%,不过其他的应用也在逐步提升当中。在地区部分,亚洲地区占ARM的营收比重已经越来越高,与北美并列我们最主要的市场。


创造成功业务模式

黄:在ARM开始以IP授权为主要的业务模式之前,产业中并没有很多类似的成功例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业务模式,与贵公司的文化、背景有关吗?现在证明这样的业务模式是一个相当有远见的做法,对于总经理个人来说,当初又是为什么选择投入这个产业?


吕:就过去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轨迹来看,我们从PC的系统组装代工到设计代工,然后渐渐往上游的零组件制造甚至IC设计领域发展。从这个角度观察,当初ARM投入市场的选择,就不难发现越上游的产业具有更高的进入门槛,对于技术领先者来说,越能确保其竞争优势于不坠,所以尽管当初投入此业务模式的厂商不多,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个业务模式所具有的前景与潜力。


而就我个人来说,我在投入这个产业之前也是在PC相关的领域中发展,职务的内容是有关于技术支援,与ARM所在的产业与业务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就以先前的角度为标准,我们看到台湾高科技产业典范,从过去的PC制造厂商转移到后来的IC设计厂商身上,所以,我认为像ARM这类型的公司未来会有相当的市场机会。


黄:像ARM经营的这类业务模式投资期相当长,回收期却不见得也同样,企业经营的风险可以说是相当高,贵公司可以顺利渡过那段过度期,其中的原因为何?换言之,是不是企业文化造就ARM这样长远的眼光,而促成其这么大胆的投入与尝试?


吕:这个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市场的敏锐度,ARM成立至今大约10几年,并不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公司,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关键在于市场的切入时机,引用ARM前CEO说过的一句话:客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对照全球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概况,北美地区是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最迅速也最早的地区,所以对业务的拓展,我们最早把重心放在北美,接下来是日本,然后是韩国、台湾,最后是大陆地区,我先前也提到,目前亚太地区的业务比重已经逐渐有超越​​北美的趋势了。


另外,ARM一开始选择以无线通讯领域作为切入点,刚好也是该产业起飞的时机,在逐渐站稳脚步之后,才开始拓展其他应用市场。接着就是对于研发的投入,我们每年花费将近30%的利润规模投入产品与技术的研发,让技术一直走在市场前面,虽然比重很高,却也是必然之举,当然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太多厂房设备或制造等固定的成本,而将该花费的金钱可以大部分集中在研发工作上。


我国创新研发之路

黄:对照ARM对于研发的重视与投入程度,目前台湾要逐渐走向创新研发的方向,相关的研发比重当然也必须提高,然而对于投资与回收不一定成正比的现象,类似的情况也很难避免,您是否有任何建议之道?


吕:看清楚市场的趋势还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先找到一个可以支持公司继续往前走的产品或应用,以台湾的企业特性,公司的规模都不会太大,再过去这几十年来,国内的高科技产业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大部分的厂商都是以小博大,其中没有侥幸,依靠的完全都是实力,这点我们必须相当肯定,在往创新研发的方向发展之时,需要跨过一道门槛,也是一种转型,阵痛是难免,但是凭借着过去的实力,个人相信绝对是可以达成的。


而SoC的发展,台湾的起步并没有比其他地区晚,所以应该是一个相当可行的方向,也会是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另一片天空。但是与过去不同的是,SoC的产品价值较高,门槛也相对提高,投资报酬率确实是比较难预期,因此,ARM在这个问题上,扮演一个比较积极的角色,我们提供想要发展SoC的厂商一个简单、方便的平台,使其可以迅速的发展需要的产品,就是建构一个数位世界架构的核心。


黄:在产业的分工部分,ARM一直以来就是专注在CPU核心这样的产品上,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产品来说,或许还有其他非CPU核心,但却也是非常关键的IP,对于掌握那些IP的公司来说,可能就代表着公司的竞争力,以ARM的角度来说,那些厂商或IP是竞争对手、客户或者合作对象呢?


吕:ARM一直以来就是以CPU核心微核心竞争力,对于那些拥有特殊IP的厂商,是不是愿意也像我们这样,拿出来授权给任何想要使用的厂商,要看个别厂商的态度,而每一个厂商有其不同的技术优势,所以对ARM来说,那些厂商比较像是客户或者合作伙伴,因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相当清楚的就在于CPU上,并没有计划发展其他的特殊IP,就像TI在无线通讯上的实力很强,他们可以拿ARM的CPU加上他们的相关IP ,发展成一个像是OMAP这样的平台,在提供给更下游的IC设计厂商;或者他们就将ARM的CPU结合他们的IP发展成所需要的IC。


反过来对于台湾厂商来说,在SoC时代要发展一个真正的SoC,且具备完整而强大的功能,还是需要以CPU为其核心,所以对于台湾的IC设计公司来说,发展自己的IP就是一个重点了,也等于找到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像CPU这样普遍的IP来说,可以寻求像ARM这样的公司合作,在独特的IP上投入较多的心力,借以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重点与策略

黄:随着台湾在最近几年积极的转型为以研发为重点的走向,国内应该已经成为ARM全球布局当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对于贵公司在台湾的发展是否有任何规划?再扩大讲到全球的​​布局,在未来的几年,ARM的策略发展重点又是如何?


吕:过去ARM在台湾的发展偏重于跟产业上游的IC设计厂商有较多的互动,包括学校、研究单位、代工厂等等,都有很多的接触,所以未来我们会跟OEM系统厂商有更多、更积极的沟通,因为他们才是我们产品的最终客户,所以我们要将服务层面扩展到产业的下游。事实上,台湾的垂直产业分工生态,是一个相当难得的优势,从最上游的IC设计到最下游的系统组装,全都在这一个小小的地方完成,过去我们偏重产业中、上游的服务,往后希望可以扩展到产业的下游。


另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我们与学校的交流,这方面属于未来的投资,尽管过去已经在做了,但是由于学生毕业之后就是未来产业的力量,如果能在学生时代就让他们对于ARM的产品与技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对于我们的竞争优势当然有莫大的帮助,所以未来我们会持续强化这方面的交流,包括提供各种必要的软、硬体资源,如果有授权使用的必要, ARM也会站在鼓励的角度,提供特别的折扣或优惠。


黄:就ARM未来的规划来说,有一个相当强调的重点就是整合性的服务,现在许多高科技厂商也都相当强调这点,面对可能是客户或者原来不是竞争对手的厂商,ARM强调的整合服务,是不是会与其他厂商产生新的竞争关系?如何在扩大服务与避免招致太多竞争对手上取得平衡点?


吕:ARM之所以会成功,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3rd Party,事实上SoC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产品,不同的SoC有其个别强调的重点,光有CPU是不够的,先前提到的ARM社群,包括软体的作业系统、开发工具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花费很多资源、时间与这些伙伴合作、沟通,透过与这些伙伴的合作,才能够达到所谓整合服务,而合作伙伴的范围,其实是只要是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具备可以解决相关问题能力的厂商,都是合作的对象。


尽管许多解决方案我们自己也有投入,但事实上,如果没有透过合作伙伴,是很难将可能遇到的问题通通解决的,因此,这样的策略结合成的社群,让以ARM为中心的社群,力量更为强大,扩大了服务的层面与对象,同时把可能的竞争转化成合作,社群中的厂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而且是透过相互合作的方式。


相关文章
以协助因应AI永无止尽的能源需求为使命
智慧家居大步走 Matter实现更好体验与可靠连结
车载软体数量剧增 SDV硬体平台方兴未艾
低功耗MCU释放物联网潜力 加速智慧家庭成形
AI赋能智慧边缘 行动运算处理器的时代革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意法半导体NFC读写器晶片为消费和工业设备 提供嵌入式非接触互动功能
» 英特尔展示首款全面整合光学I/O小晶片
» Ansys透过NVIDIA Omniverse实现3D-IC设计3D多物理视觉化
» TI首款GaN IPM问世 实现更小更具能源效率的高电压马达设计
» ST和Mobile Physics合作开发EnviroMeter 让手机具有准确空气品质监测功能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T285JBKSTACUKD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