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90/130奈米发展的瓶颈与挑战
 

【作者: 謝馥芸】2002年10月05日 星期六

浏览人次:【8033】

90奈米制程已为业者开发技术的下一个主流,但实际上130奈米仍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而业界又匆匆赶往65、45奈米技术开发,因此半导体制程问题彷佛堆积木般,堆得越高,制程反而越不稳定,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安全感。由于制程问题繁多,本文只针对铜制程、微影、光罩等重要制程做一概略的讨论,另外简略介绍90奈米制程的发展现况,让读者了解这一新制程的现况。


90奈米发展概况

目前半导体产业进入奈米制程阶段的企业,最著名即为英特尔(Intel)、台积电、联电等。今年8月英特尔发表多项90奈米制程的相关新技术,并且对外表示已利用90奈米制程生产芯片结构及内存芯片,预计明年将于12吋晶圆厂量产。英特尔的90奈米制程,整合7层的铜导线,并结合248奈米、193奈米波长的蚀刻设备。制造长度仅有50奈米的晶体管,比Pentium 4处理器内部60奈米的晶体管长度还小。这些晶体管内含之闸极氧化物的厚度仅有五个原子层(1.2奈米),而细薄的闸极氧化层能提升晶体管的速度。


今年上半年台积电宣布已成功开发90奈米之Nexsys技术平台,很快将导入8吋厂正式试产,试产产品为4M SRAM。尽管台积电试产进度已超越英特尔,台积电却指出,90奈米制程的研究费用,预计高达5000万美元以上(不含光罩设计成本),比传统0.25、0.35微米制程的50万美元成本要高上百倍。由于研究成本过于高昂,台积电与摩托罗拉(Motorola)、飞利浦(Philips)、英飞凌(Infineon)成立90/65奈米两代技术研发联盟,台积电也将派研发小组至法国英飞凌研发中心会合展开研发;目前该研发联盟合作开发CMOS 90奈米等新技术。


联电目前采用130奈米铜制程,为超威(AMD)代工生产CPU产品,双方合作研发的90奈米,预计明年开始试产。英飞凌也加入联电、超威的研发,共同合作开发65/45奈米制造平台技术。另外联电与智原共同开发90奈米及更先进制程之组件数据库。


技术创新已是晶圆厂的生存之道,然而不断追求创新,换来的却是高研发成本,以及永远处于克服制程障碍的处境。光罩价格的飙升以及铜制程技术的困难,就是制程提升所需付出的机会成本之一。


铜制程

铜(Cu)在半导体界的兴起,起缘于传统联机材料铝的电阻率为2.66μΩ-cm,而铜只有1.67μΩ-cm,尤其铜的抗电子迁移性(Electro-migration)较佳,使得兴起的12吋晶圆厂,渐渐以铜制程取代铝材料。台积电于今年8月投资新台币170亿2800万元,以建构12厂90奈米铜制程产能,彷佛铜制程已完全跳入新的制程世代,即将因台积电等大厂的推动下,90奈米铜制程成为市场新主流。


随着铜制程发展,根据The Information Network报告指出,今年半导体铜制程设备市场,将比去年成长27%,明年成长更是高达84%;2001年铜制程设备销售额占全部前端晶圆生产设备比重达10%,预计2002年将成长达14%。据了解,目前12吋及8吋厂并非如外界以为的全采用铜制程,而是部分使用铝制程的方式进行生产,因此明年铜制程市场是否真能成长八成,就看晶圆厂能否克服现有的铜制程瓶颈。


根据业者表示,铜制程之双层镶嵌(Dual-damascene)互链接构的130奈米制程,量产时普遍无法有良好的可靠性,使得良率无法有效提升;除此之外,芯片通过检测后,经过长时间使用,产品的故障率即明显提升。


该制程中有个明显问题,即旁通孔缺陷的形成。有三个机制使旁通孔发生,在嵌刻铜金属层时,容易形成孔隙(Void),而后因电子迁移或热应力移转因素使各个孔隙结合,并且逐渐迁移至金属层底部,形成旁通孔。另一机制也是由于热应力所造成。


以色列Jets Technology公司Uri Cohen和George Tzanavaras在100微米导线铜制程中,提出未来铜制程将以无孔洞(Void-free)方式,填进具有高深宽比(Aspect ratios)的极窄和极深的通孔和沟槽(Trench);虽然扩展ECD的技术,可以解决孔隙问题,但是从0.18~0.25微米一直到低于100~130奈米的开口,ECD和种晶层(Seed Layers)须克服许多困难。


同样地,为解决问题,IBM微电子部门采用变更设计原则,在部分金属层里设计多余的旁通孔,以解决铜制程中的旁通孔问题,但是该设计方法也需面对如测试、分析、设计布局等方面的问题。


英特尔的「超限度硅晶」(Strained Silicon)技术,采用铜导线搭配低介电材料,将提高晶体管的速度;新制程结合新的含碳氧化物(carbon-doped oxide,CDO)介电材料后,更能提高芯片内部的讯号传输速度,并有效降低芯片的耗电率,明年即可利用此技术,量产「Prescott」的P4处理器。


然而130奈米发展历程仍短,去年曾有的130奈米铜制程问题,并不会因90奈米铜制程的出现,而获得完全的改善。而且铜材料因为市场对铜箔的需求,价格时有波动,未来若铜制程真正完全兴起,铜价格也将会影响半导体市场。但就目前就产业状况来看,铜导线制程仍存有技术困难,如何从130奈米进入90奈米,并且维持高良率、高产量,技术能导入所有的产品,达到高效益、低成本的条件,都是业者急思突破的目标。


微影技术

1965年摩尔博士曾指出微处理器的晶体管密度,每18个月将增加一倍,此即半导体产业著名的「摩尔定律」,然而要跟上此定律,必须不断提升制程技术,其中的制程关键-「微影」技术,却是半导体业者难以降低成本的瓶颈技术之一。由于业界对微影技术的看法不一,有业者认为波长157奈米氟(F2)雷射为未来市场主要光源,许多厂商也大力投入157奈米的研发(解像度约在0.07~0.05微米)。


事实上,65奈米技术的多数设计层,可直接沿用193奈米扫描仪,然而大多数的微影制程问题,关键仍在157奈米上,因为最初的隔离层、闸极层、接触层和第一个金属图案形成层,都需要157奈米技术来完成。


根据2001年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公布的微影技术发展蓝图、下一代微影技术委员会的综合数据,真空紫外光光学微影术是未来5年内主要曝光技术,而且以157奈米微影,为目前公认最有可能达成70奈米的量产技术。


今年初有业者表示,目前业界的90奈米制程,仍以193奈米微影设备为主,预计2004年才能真正量产;157奈米设备最快要2005年才能试产,到时相关的所有瓶颈,将能获得解决。然而今年第三季157奈米已有所突破,证明157的后续发展时程需再做调整。


全球半导体技术联盟于今年3月对外表示,157 奈米出现物理技术瓶颈,将延后晶圆厂进入70奈米米制程的时程。但是9月举办的第三届157奈米微影技术国际座谈会,会中有专家指出,157奈米光学微影技术的主要瓶颈已克服,而且半导体产业已计划在65奈米线宽里,导入157奈米微影技术;相关供货商预计2004年,将推出首台157奈米扫描机。


日本半导体产业开发目标则锁定在VUV(Vacuum Ultra-Violet)和电子束投射(EPL)。台积电微影技术研发总负责人林本坚,曾与日本佳能(CANON)共同发表2010年半导体制程达到50奈米以下时,将会使用到的设备及技术。会中林本坚即指出,紫外光源搭配光罩的方式制作微影图案,在50奈米以下制程将遭遇困难,而极紫外光(EUV)、电子束投射(EPL)及无光罩法(ML2)都是可发展的量产微影技术。佳能也表示,将生产相关之微影设备。


2002年9月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暨Nanonex执行长史蒂芬周发表取代传统微影曝光,为生产成本低、速度快的奈米刻印技术(NIL),目前Nanonex已开始生产相关技术设备,并且与台湾辛耘签订合作计划。


尽管157奈米的发展以及其它新微影技术的出现,业者纷纷投入相关的开发研究,但是业者表示,目前8吋制程主要以248奈米氟化氪(KrF)、I-line为主,12吋则以193奈米氟化氩(ArF)为主,但是ArF不适用于70奈米以下制程,因此100~70奈米制程以193奈米电射为主。


高阶光罩

为配合晶圆厂,光罩代工厂也开始进行90奈米光罩研发动作。2002年3月时Photronics已加速投产90奈米光罩,为光罩有衬底层的矩阵图形显像透明板。中华凸版于9月中旬举办光罩奈米技术论坛时表示,该公司已经就90奈米光罩与联电、特许等晶圆代工厂合作,并且将引进新的曝光机,即可在年底完成试产。由于进入90奈米世代后,未来晶圆厂对90奈米光罩需求量大增,加上光罩成本居高不下,据了解,晶圆厂将需要光罩代工厂提供所需光罩。


现今光罩代工厂以6吋光罩为主,光罩代工厂翔准曾因12吋晶圆趋势,考虑过是否光罩也需配合逐步加大,对此翔准表示,光罩越大,使用材料的困难度也随之提高,包括颗粒(Particle)的控制等问题,都需要技术来克服。


光罩大型化后,步进机(Stepper)的Holder也需要更改,否则设备无法进行运作;再者,随着微影技术发展,PSM(相位移光罩)、OPC(光学近距修正光罩)面对光罩的大型化,光线技术将使曝光机的精密度提升,设备成本将无可必免的提高,因此未来光罩厂很难走向尺寸加大的趋势。一套0.13微米高阶光罩价格高达60万美元,一套90奈米光罩价格预计将高达150万美元,光罩成本恐将使90奈米难以达到商业化的目的。


虽然90奈米光罩发展也为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环,高阶光罩供货商为翔准先进、中华杜邦、中华凸版,但是就目前光罩发展看来,台湾高阶光罩供货商发展不顺,今年8月即传出高阶光罩产能过剩的消息,而且光罩不断在削价竞争,在厂商获利空间不断缩水下,势必影响供货商对下一世代光罩的投资开发时程。


结语

奈米科技和半导体产业的结合,在21世纪激发出灿烂的新火花,产业革命也营运而生。世界科技趋势潮流已定,奈米尺寸结构组件已展露其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发展的迫切性。台湾目前已有工研院、清大、交大等单位,投入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并且努力将现有资源整合,使奈米研究更为彻底。


追求体积小、容量大、功能强大、成本低等,为现今半导体产业追求的市场目标,但也因不断追求体积小、容量大的产品,使得半导体技术走入100奈米以下世界,甚至于量子力学问题也跃居台面。


据Sciscape去年9月报导,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James Meindl等人,预计2011年一颗芯片的晶体管数将是目前的千倍以上,此即为兆级集成电路(TSI;Tera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s)。然而TSI的组件规格比现今标准要小得多,比方组件中用来做绝缘的二氧化硅薄膜,该薄膜宽度必需小于1奈米,组件中其它部份宽度也不得超过10奈米。依照现今制程技术来看,根本无法满足TSI的需求,因此开发新的制程、技术、材料等,即为Meindl研究团队认为研发TSI的最佳定论。


奈米材料之晶粒介于1~l00奈米间,当物质小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改用量子物理取代传统物理。奈米量子结构可应用于快速组件、光电组件、量子组件及存储元件,比如TSI例子,Meindl指出,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限制了组件的开、关转换速度;信号传递的快慢受到光速(每秒30万公里)的限制。


近来许多公司喜欢与奈米扯上边,把产品的名号前加个奈米,似乎就是前景十足的新产品。然而真正的奈米科技,却已进入科学领域。如果一般社会大众对奈米科技的认识不足,又冒冒然的大胆投资,将会重蹈网际泡沬化的恶运。尤其奈米产品的定义,目前国内并没有统一标准,完全随厂商决定,所以投资人的眼睛得放亮,才不会被错误的信息误导。


新世代的来临,虽然代表的是新的科术进展及科技的大跃进,但是眼前仍有许多困难要走,尤其科技的导师即为科学,台湾的科学不比国外有实力,奈米研究总是跟着他国走,奈米人才又面临缺乏的窘境,因此要如何突破眼前的困境,是产官学界所要面对的问题。


相关文章
视觉化 Raspberry Pi 数据:轻松用 Arduino Cloud 掌握物联网装置
一美元的TinyML感测器开发板
建筑业在无线技术基础上持续发展
环境能源物联网将为资产追踪带来革新
功率循环 VS.循环功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台湾应用材料启动「应材苗懂计画」 共组「半导体科普教育联盟」
» TrendForce:美关税壁垒加速转单 台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上升
» 制造业Q1产值4.56%终结负成长 面板及汽车零组件制造创新高
» 晶创台湾办公室揭牌 打造台湾次世代科技国力
» 工研院突破3D先进封装量测成果 获德律、研创资本、新纤注资共创欧美科技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803T6HKSTACUK0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