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社會中,很多人都知道,也很會利用所謂的「財務槓桿原理」。財務槓桿原理的方法很簡單,可以說就是一種以錢滾錢的方式,讓金錢達到最大的邊際效用。例如一個資本額一億元的公司,便可以利用現有的資產來作各種信用設定或理財融資,於是以自有一億元資本,其實就有數十億元的操作空間了;同樣一個數萬元薪資所得的上班族,手上幾張信用卡加起來,每個月也就有數十萬的資金可運用,相信這是當今社會人人易懂的道理。
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除了物理上的槓桿原理與財務上的槓桿原理之外,其實槓桿原理還可以延伸應用在人力資源上,以及知識文化上。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充分應用槓桿原理,那麼少數人也可以發揮比多數人更大的效能或影響力;同樣地,一個小地方的文化,也可能產生改變世局的效應,甚至發展成為具顛覆性的觀念潮流。以人力運用來說,所謂「兩人同心,其利斷金」,一個有共識有目標的團體,當然遠勝於散漫無組織的烏合之眾;以知識文化而言,更是重質不重量、在精不在多,只要眼光夠遠、視野夠廣,其隱藏的影響力也就既深且大。
然而在以電子高科技為發展的企業裡,我們為什麼要談文化槓桿原理?只要有技術(物理槓桿原理),並懂得應用財務與人力槓桿原理不就好了嗎?如果業者仍然只有這種想法,那麼台灣的企業也就永遠只能做做代工製造、為人作嫁罷了,不可能在創新價值與品牌形象的全球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而企業如果願意在文化上做深耕發展,不僅企業經營能夠可大可久,也一定可以在自己的領域上引領風騷。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訪客 |
10則/每30天 |
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