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探索IC世界無限創意
旺玖科技總經理張景棠:

【作者: 鄭妤君】   2004年06月01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3462】

本刊總編輯黃俊義(以下簡稱黃):旺玖的公司歷史並不長,卻已經在國內IC設計業界中嶄露頭角;是否能請總經理先談談貴公司的成長歷程與公司特色所在?


旺玖科技總經理張景棠(以下簡稱張):1997年成立的旺玖其實在整體營運策略上可以說是“無心插柳”,當時我離開工研院、也曾短暫一家公司任職,後來決定與幾個過去工研院的夥伴一起獨立創業,其實一開始並不知道要做什麼;在思索公司經營方向的時候,考量到台灣高科技產業中仍是以IC設計具備較大發展潛力,且因為在工研院的時候是負責PC相關技術的研發,看到PC與週邊設備的連結正逐漸由parallel bus走向serial bus的趨勢,並以USB為未來的潮流,這幾個關鍵啟動了我們的靈感,也決定了旺玖以智慧型輸出/輸入(Smart I/O)解決方案做為基礎技術的發展策略。


《圖一》
《圖一》

隨後我們花了至少一年半的時間來規劃整體產品佈局,除了提供包括USB、IEEE1394的各種週邊設備、儲存設備與資料連結之Smart I/O控制晶片,也將產品觸角拓展延伸至熱門的SoC設計平台解決方案與混合訊號(Mixed-mode)IC產品等。儘管旺玖沒有雄厚的資本或背景,就靠經營團隊之間的默契與努力打天下,但這幾年來逐漸累積技術實力,目前已經創造月營業額1.3億新台幣的成績,未來也有仍有持續成長的機會;而找到一個獲利高的正確領域積極投入,是旺玖打穩營運基礎的最主要原因所在。


黃:無論國內外都有不少同樣投入USB技術研發的IC設計業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旺玖如何能夠創造營收佳績並站穩優勢?


張:我們的企業標語是「探索新意」,而且在選擇投入USB領域時就決定我們要做的是“有特色”的產品,為達成這個目標,除了要絞盡腦汁構思創新應用,更要有嚐試的勇氣。說到這個,旺玖第一次推出的產品其實並非是USB晶片,而是蘋果電腦的AppleTalk印表機介面晶片;由於當時剛創立不久的旺玖資金燒得很快,為了爭取這筆大訂單以紓解財務壓力,儘管其實對蘋果電腦的系統介面並不熟悉,但憑藉著一股自信與研發團隊的實力,我們還是順利達成客戶要求開發出產品並賺進3000萬台幣;而「敢Try」的精神也成為推動旺玖不斷推出創新USB產品的動力來源。


特色與創意是競爭力的來源

Smart I/O技術最大的挑戰,就是裝置之間的介面相容性問題,但只要克服了這樣的難題讓各種不同讓設備能順利連接,就可以衍生出變化多端的應用,並創造出與競爭同業有所區隔的特色;如旺玖推出的各種手機與PC連接介面的解決方案,就是我們投注創意且成長性看好的產品,目前也與許多手機大廠客戶進行合作中。IC設計業有所謂的「一代拳王」理論,許多公司往往一下子崛起得很快,但若無法順利開發下一代新產品,找到拓展的方向,也會迅速沒落;要避免被市場淘汰,就不能跟隨而必須創新,而不做“Me, too”產品的旺玖就是以這樣的理念慢慢培養競爭力。


黃:除了Smart I/O相關解決方案,剛剛總經理有提到目前旺玖也投入SoC設計平台的開發;對於此一熱門領域的著墨,貴公司的動機與技術進展現況如何?發展SoC平台的困難點又在哪裡?


張:Smart I/O相關技術是旺玖基礎的紮根,從過去USB1.1還得自己寫驅動程式的時代一路辛苦打拼,到目前已經可以推出最新的USB2.0結合IEEE1394之整合產品,可說花費了很大的心力與很長的時間;而擁有Smart I/O的實力做為基礎,我們也才能往更高深的技術領域邁進。大約在三、四年前旺玖開始計畫下一代產品線佈局的時候,因為我曾經在工研院負責CPU相關計畫,原本也希望能夠投入CPU Core的開發,但這方面的技術仍有許多瓶頸必須克服,而從這樣的想法延伸,我們也看到了SoC平台的趨勢與市場機會所在。


旺玖在發展SoC平台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功課,因為SoC平台是一個多重的挑戰,包括各 IP間介面(bus)的定義與整合以及軟體作業系統(OS)、韌體(Firmware)的配合,都是平台成功與否的關鍵。作業系統的部分尤其是一個困難點,因為我們並不像英特爾(Intel)那麼幸運,有微軟(Microsoft)這樣有力的夥伴量身打造所謂的“Wintel”作業平台,雖然現在也有開放性作業系統Linux可以使用,但為了要讓產品“夠炫”,旺玖也培養了一個專門負責作業系統開發的設計團隊。


SoC成功關鍵在於創新應用

而SoC平台就算已經架構完成還不一定有用,如何創造各種應用才是發揮SoC平台功能的關鍵。這其中也有一個挑戰,就是SoC設計業者必須具備各個領域的技術實力;像是目前支援各種數位多媒體功能的產品,MP3、JPEG或MPEG 4等影音技術的配合就很重要,要想開發這方面的應用就必須都有所涉獵。目前旺玖的SoC平台除了具備多媒體應用的技術之外,目前也積極發展GPS(衛星定位系統)的相關新應用,補強過去較弱的通訊領域之技術。


黃:SoC平台的關鍵組成是SIP,目前旺玖在SIP方面的相關策略佈局為何?而SoC平台開發也是我國「矽導計劃」的發展重點,對此貴公司可提供哪些經驗與建議?


張:目前旺玖大多數的SIP都是自己開發,也與國內外的研究單位或SIP業者進行合作,而因為旺玖一開始投入的是Smart I/O介面技術,因此SoC平台上SIP整合的問題對我們來說很容易克服;其中有一個最困難的部分,是數位與類比SIP的介面整合問題,為此旺玖也花了三年時間開發混合訊號(mixed-mode)的相關技術。發展SoC平台其實很像是堆疊積木方塊,先有核心技術打好基礎,就可以不斷擴充延伸,包括各種硬體SIP與軟體IP的搭配;我們目前也積極開發下一代的SoC平台所需之SIP,包括網路與PCI Express相關的技術。


我認為發展SoC平台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思考方向,不過如果台灣想要從開發自有CPU的這條路來達成建構SoC平台的目標,像是所謂的「台灣心」計畫,就可能需要審慎考量;因為SoC硬體架構的建立本來就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且獲利回收很慢,CPU更要考量製程配合度的問題與應用面的拓展,必須負擔的風險不小,不如將SoC平台的各個SIP介面定義好,讓平台更具備與目前ARM、MIPS等不同架構CPU Core相容的應用彈性。


黃:對於IC設計業來說,要在「對的方向」與「獲利」之間尋找平衡點往往很不容易,而這樣的抉擇對於所有的經營者來說都是一個考驗;對此總經理的看法與經驗為何?對台灣IC設計業者又有哪些建議?


張:旺玖一直都是非常專注於研發的公司,R&D投資比重一直在20%~30%左右,為了開發SoC平台也付出了不少代價,甚至有18、19個月沒有新產品推出的紀錄,目前上百位設計工程師也仍有一半以上是在進行尚未獲利的開發案;但儘管如此,做“對的事情”仍是我們的執著,也因為一開始選擇了Smart I/O這樣利潤較高、又能做為技術升級基礎的正確領域,旺玖這一路走來才能不斷累積實力,並朝向整合性設計的SoC平台發展。


不斷自我提升是IC設計業生存之道

對台灣的IC設計業者來說,為了顧慮現實條件並對員工、股東負責,尋求獲利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斷提升自我並追求創新,而不是只做與大多數同業類似的產品,在價格上廝殺。IC設計業有一個成長階段性理論,就是公司年營業規模一開始必須突破十億新台幣,再來就是百億、千億,才有機會成為國際級的業者,但目前台灣目前具備十億以上規模的IC業者已經不多,能達到百億規模的更是屈指可數,遑論千億以上的國際級大公司。因此我認為,未來台灣IC設計業者整併的情況應該會陸續出現,而政府也應該由目前鼓勵中小型企業的政策,轉而對大規模企業也有所支持,才有機會創造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的千億級Design House。


黃:台灣有號稱四百家以上的IC Design House,且大多數都是中小型業者;大型業者固然擁有其發展與拓展市場的有利條件,多數意見也認為小型業者具備靈活度與彈性等優勢,而若是如總經理所說,是否未來IC設計公司都應該朝向大型化的趨勢發展才能生存?


張:我並不是反對中小型IC Design House的存在,也同樣認為中小型IC設計業者有其發展的優勢與活力所在,但是台灣中小型業者大多都從事類似產品或技術的開發,很少有自己的特色或專長,最後就淪為低價化的競爭,生存也會有困難。台灣IC設計業要走中小型的模式,就要學習如美國矽谷以從事前瞻或特殊技術研為主的中小型業者,才有成功的機會,否則在大量、低價的產品領域難以與大型業者競爭、又沒有自己的競爭優勢特長,很容易就被市場淘汰。


因此我建議台灣可以在某些IC領域採取大型業者的路線,比如說訴求低成本或量產的成熟產品,或者是需要整合性技術的較複雜產品,大型公司會更有競爭的本錢;而中小型業者一定要培養自己的特色,否則就是被併購或出局。不過台灣與美國的產業環境很不一樣,美國業者會認為合作力量大,矽谷有不少小公司也往往是在開創了新技術之後,就準備讓大公司併購;但我國的業者是習慣一步一步自己辛苦打拼,而且往往同業之間誰也不服誰,要談整合恐怕很難。


儘管如此,台灣的IC設計產業還是有其特質存再,例如員工股票分紅的策略,就是讓產業永續發展的良好制度之一;此外我國在IC產業的豐富發展經驗與分工等,都是其他地區缺少的發展優勢。我認為未來台灣的IC設計產業要走出自已的道路,除了特色與自有品牌的建構,擁有不同技術專長的各領域業者之間的互補也同等重要,一但整合性的效應能夠慢慢發揮,我國的IC設計產業必定能有更好的表現。(整理\鄭妤君;攝影\振漢)


相關文章
打開訊號繼電器的正確方式
生成式AI助功率密集的計算應用進化
AI賦能智慧製造轉型
生成式AI刺激應用創新 帶動軟硬體新商機
台灣AI關鍵元件的發展現況與佈局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台達與德儀攜手成立實驗室 佈局先進電動車電源系統
» SEMICON Taiwan將於9月登場 探索半導體技術賦能AI應用無極限
» 工研院探討生成式AI驅動半導體產業 矽光子與先進封裝成關鍵
» 安森美於捷克打造端到端碳化矽工廠 完備先進功率半導體供應鏈
» 晉泰、思科與高市府簽署MOU 鏈結AIoT打造智慧港灣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35.191.47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