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CTIMES編輯群看2023年
3奈米、智慧機械、跨業協力

【作者: 編輯部】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2612】

CTIMES的編輯群們,一年365天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日子都在跑採訪。去年市場持續受到疫情波及,然而隨著疫情解封,是否也代表科技產業即將邁入新一波的復甦,並帶來更多機會,值得觀察。


CTIMES的編輯群們針對自身所關注的領域,提出各自對於科技產業的觀察心得與看法,以下就是CTIMES的編輯們的2023年產業觀察。


半導體永生不朽 景氣復甦近在呎尺!

圖一 : 副總編輯 籃貫銘
圖一 : 副總編輯 籃貫銘

【副總編輯 籃貫銘】


從標題就知道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所以我認為事情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糟。尤其是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裡,很多訊息和新聞都是被放大的產物,然後又經過了以訛傳訛和穿鑿附會的過程之後,這些訊息有時就變成了一種想像,甚至是假象。因此我們要從多面向的客觀事實來判斷,不能全然相信分析報告和媒體新聞。


對於2023年,我認為全球的經濟會比想像中的更快回穩,不只是因為「來的快,去得也快」,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國對這次的經濟低潮所做出的反應十分的迅速且有力。不論是升息還是祭出補貼,或者快速的轉換政治立場,這些都有助於穩住急速下滑的經濟。也因為有這些作為,所以今年我認為怎麼也不至於破底再破底,而這是第一個事實,是政治已先行反應。


第二個事實,是市場對先進科技的需求有增無減,甚至還獅子大開口。你可能已經覺得手機很順、網速很快,電腦用起來也動如脫兔,但問題這是你只在家跟辦公室裡的情形。現實是你的電腦的記憶體負載總是在50%以上,是沒辦法支援你同時做太多事;出門在外的手機連線也總是起起伏伏,緊急的檔案還是要回辦公室才能傳;說好的智慧車,依然是要去電影院才看的到;手上的智慧手錶也還是有一點兩光。


所以,我們都在期待,甚至有點殷殷期盼,明天就會有更好的科技來臨。更不用說在工業、商業、醫療、運輸與航太上,對於新科技的需求更是爆棚演出,而這些對半導體市場都有著極大的助力,完全可以預期將來的晶片市場只會不斷的擴張與成長而已。那有多久?說真的,我現在看不到盡頭。


3奈米製程大放光明 化合物半導體續領風騷

說看不到盡頭,可能會令你感覺有點不負責任,那就講近一點的吧。對於2023年,我認為晶圓製造依然所向披靡,3奈米製程會大放光明,同時3D IC會再往前跨一大步,將有更多的產品與設計會在今年揭露。此外,由於淨零碳排和數位轉型的趨勢,能源與電源管理會是相當耀眼的應用,這也將推升化合物半導體市場的持續成長。


另外,醫療與健康科技正進入了快速成長的階段,尤其隨著各大科技廠紛紛進駐之後,預料將會為此一領域的應用風貌帶來全新的世界,不管是運算設備、顯示裝置、自動控制方案、軟體雲端平台,還是機器人,都會在2023年有不錯的成果。而這個領域的關鍵字就是「大數據」與「人工智慧」。


但話說回來,儘管我無比樂觀,也看好今年很快就會走出低谷,但我手上畢竟沒有水晶球,所以是看不到未來世界的真正風貌。萬一哪天又有一個狂人作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那市場的局勢又可能出現新的轉折。所以總結一句,防「人」之心不可無。科技的世界裡,人永遠是變數。


智慧機械數位減碳 成為大展年轉運關鍵

圖二 : 資深編輯 陳念舜
圖二 : 資深編輯 陳念舜

【資深編輯 陳念舜】


時序又即將迎來歲末年終,雖然若依傳產機械產業的定義,每年此時(1~2月)渡過新年、春節連假,正是帳面上的出口淡季,卻也是業界大佬們暗自在檯面下較勁的時刻。比的不僅是來年在手訂單能見度,還有員工收假開工的進度,從初五、初四,甚至初三不等。直到2020年春節COVID-19疫情爆發後,情勢才有所改變,接著便是連續3年的跨國商務活動中斷、工廠分流管理,而少再見此盛況。


直到今(2023)年春節開始,不僅隨著台灣境內外實體活動先後解封,又迎來工具機產業的大展年,包括台北TIMTOS、歐洲EMO等實體展會活動都將陸續登場,將是業者與國外買主及代理商重新面對面接觸,商機活絡可期。


同時適逢工具機產業「三年風水輪流轉」的不成文定律,繼2018年站上高峰之後,2020年則因為疫情變數延滯到2021年,台商開始回流投資,承接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轉單效益。到了2022年初景氣逐漸好轉時,出貨則受阻於供應鏈瓶頸,以及接續的俄烏戰火危機、中國大陸封控等變數,導致各國貨幣競貶以抑制通膨,始讓人憂心將削弱台廠與歐日系對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但只要地緣政治衝突降溫,預估今年即將迎來再一波高峰。


數位x減碳雙輪驅動 加值強化國際競爭力

然而,應該要特別留意的,還有來自國際課徵碳關稅的實質壓力,包括歐盟即將在2027年生效的《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以及美國最新通過的《抑制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與參議院提出的《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將有可能提前於2024年實施,對台灣以出口導向經濟維生的中小企業而言,落實節能減碳已刻不容緩。


機械業本身雖然並非耗能產業,卻必定要為此挑戰兩大核心問題:一是企業組織,其生產環境必須達到節能減碳的規定;二是產品,即除了盡可能選用低碳環保的材料及零組件,更重要的是要研發更節能的機械設備,才能協助客戶朝淨零排放的目標前進。


其中又以導入「可視化」技術最為關鍵!目前除了經濟部、工研院等公家機關,主導碳盤查政策,量化企業排碳足跡之外,尚有公協會及上下游OT+IT廠商協力,落實「數位碳盤查(Digi Zero)」減碳,並陸續達成碳定價、碳中和等短中程目標。


促使業者必須從基礎設施開始,導入智慧化人機介面(HMI)、閘道器(Gateway)等軟硬體工具,藉以協助FA工廠自動化設備無痛升級可視化;再將蒐集得來的大數據資料,通過工業物聯網平台、雲端/邊緣運算、人工智慧(AI)改善,以提升整體設備效率(OEE)。


進而提供終端產業成套解決方案,才能真正實現涵括範疇1(直接)~範疇3(間接)全方位減碳成效;甚至同時解決節能、儲能、創能等課題,以防企業未來蒙受用電價/量不穩或出口碳稅的鉅額代價,甚至加速回收投資報酬,最終可形成負碳循環下的有價碳(權)資產。


跨業跨域協力共創新局 打造精準健康產業未來式

圖三 : 資深編輯 陳復霞
圖三 : 資深編輯 陳復霞

【資深編輯 陳復霞】


從各國發展的精準健康產業觀察,可歸納成保健、預防、診斷、治療及照護等面向,除了串連匯聚生技醫療、健康大數據、智慧醫療、數位科技及資通訊等眾多技術能量,其中所產生的數據更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關鍵。因此,許多國家紛紛投入健康醫療大數據建置,將數位科技加值於生技醫療,並透過商用化協助產業研發創新技術、產品及服務,加碼實力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數位醫療發展已成為全球趨勢,數位醫療產業發展、BIO-ICT跨業跨域合作及醫療器材產品升級環環相扣,從智慧醫材與輔助產品來看,3D病理影像的AI輔助辨識、智慧輔助篩檢、監測及診斷,AI儼然成為整合資源與人機協作時的重要元素;而以AI推動醫療數位轉型,將能夠利用雲端科技來產生競爭策略,打造創新產品和服務。


現今投入AI醫療產品或服務開發的網通或資訊服務廠商漸增,根據<<醫療器材管理辦法>>規定,應用於醫材產品上的軟體(如AI醫用軟體)需取得醫材證方能使用,廠商除了透過技術提升、法規強化、跨領域人才培育及國際推廣等作法,還可以由政府輔導協助醫材申請,業者也應評估醫材設備採用的網路與軟體服務的設計開發及風險管理,找出自家的切入要點。而面對AI技術逐漸成熟與應用日益廣泛,由於國際機構及多國政府已陸續公布「可信任AI的倫理準則」,如何建構可信任AI生態系與國際接軌,並發揮台灣ICT產業及AI新創的優勢,創造健康大數據與資料價值成為廠商必須思考的另一要點。


醫療照護新需求

此外,在全球人口老化和少子化持續的態勢之下,醫療照護需求也隨之攀升。不僅是醫療院所,連長照機構都已面臨人力短缺現象,必須借重於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來協助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以及提升工作品質。由此預料新一代服務將可見到二大發展趨勢:


一是服務型機器人創新應用,能夠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及避免人為過失的機率;現今從健康、醫療到照護體系,服務型機器人正逐漸成為協作的重要角色。服務型機器人的重要輔助項目,包括手術(影像導引、3D追蹤定位和微創手術)、復健(協助失能或復能康復治療)、輔助(增力、減壓及行動),以及庶務(醫療及藥品物流運輸、清潔消毒及殺菌工作)。至於遙控操作及遠端連線手術也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要點之一。再來是可串聯醫院、長照中心及居家服務的智慧照護整合平台,當醫療院所及相關機構的資訊管理系統,串接健康照護的實務經驗,將能擴充發揮出更多的效益。


面臨長照需求快速攀升的未來,精準健康照護的擴散性應用服務(包括WEB/APP服務),如今其重要性已不亞於疾病治療,「預防勝於治療」的核心概念帶動智慧健康照護領域的商機,預測預防、監測追蹤的比例將逐漸增加,而全球醫材的開發設計趨向以個人健康管理、提升醫療效率與降低照護負擔為三大訴求,至於跨業跨域的資源技術整合則是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重要關鍵。


此外,穿戴式裝置從追蹤運動數據逐漸轉向健康照護領域,不論是居家或臨床的穿戴式醫療電子技術發展,涵括高精準度、高速傳輸、高度偵測、大量感測資料轉換、嵌入式處理及低功耗無線通訊設計等要點。從邊緣運算再到雲端,運用醫學影像訓練AI模型並推論,利用運算、資料安全性、虛擬化、視覺輔助等核心技術,建構從邊緣運算再到雲端的解決方案,將讓AI數位資訊加速部署至邊緣和雲端應用。


從智慧穿戴到動態醫療資料收集分析起步,精準健康產業結合AI、IoT、5G、8K、遠距、雲端及視訊等ICT技術,進而增進效率和提升精準度,數位健康醫療將創新基礎連結及推動發展架構,藉由各界群策群力強化智慧醫療體系,打造延長健康壽命生態系。除了必須關注人才、資金、技術及法規,建議業者創新研發與生產製造雙軌併進,符合不同目標族群需求導向整合服務,將有助於在精準健康醫療產業供應鏈中脫穎而出。


一場不需要5G技術的世足賽

圖四 : 資深編輯 王岫晨
圖四 : 資深編輯 王岫晨

【資深編輯 王岫晨】


截稿當晚,世足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腦袋邊絞盡著腦汁寫稿,眼睛還不免俗地多看了電視上播出的世俗賽幾眼。正好有個爭議判決出現,裁判採用最新的電眼技術來輔助判決,場上所有人也屏息以待,等待著最後的判決下來。時代不同了,現在的球賽,開始透過最新的科技來進行輔助判決。在過去,世足賽曾經因為裁判還沒跑到位,誤判了進球,導致已進球卻沒算分,嚴重影響球隊權益。到了現在,各種高解析攝影機視角構成了鷹眼系統,不會再失任何一顆有效的進球。而且足球本身也植入了感應晶片,只要球進了球門,裁判員手上的手錶會同時震動,告知裁判員這是個有效的進球。


有先進的科技,球賽不會有誤判的情況發生。只是我納悶,我怎麼還是在用電視觀賞球賽。早在好幾年前,市場推廣5G的時候,就曾經勾勒過美好的5G願景。在大頻寬的通訊技術下,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虛擬眼鏡來觀賞球賽,觀賞體驗也不再是過去那種死板盯著電視看的形式,而是透過沈浸式虛擬眼鏡,可以透過各種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球賽,就彷彿自己就是場上的一個球員一樣,一起參與著球賽。進球時跟著場上的球員一起振臂歡呼,輸球時跟著場上的球員一起擁抱痛哭…


滿足人們所需的科技

好了,可以不用這麼矯情,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狀況並沒有真的實現。追根究底,還是在於5G當初推廣時,所畫的大餅太過於美好,給了大家太過於華麗的期待。到今天,5G開台也已經第二年了,相信很多消費者可能也都正在使用5G手機了,然而卻感覺不到任何5G帶來的優越使用體驗。也不能說5G言過其實,而是當時為了提前實現5G,通訊基礎設施都還沒跟上腳步,使得5G手機使用起來跟4G沒什麼兩樣。


另外沈浸式虛擬眼鏡似乎在整體架構上也沒有很大的改進,光機結構無法有效縮小,沒辦法像是電影中那樣戴個普通的眼鏡,就能擁有擴增實境的能力,真想體驗虛擬球賽,還是得帶個沈重的AR眼鏡,更別說那些周邊的軟體與配套設施都還沒完善。這也是為什麼5G都宣傳那麼久,也都開台兩年了,我卻還是得乖乖用電視看世足賽的主要原因。


科技永遠會有所不足,也永遠會有新的下一代技術出現,來補足現有技術的不足。坦白講,別說現在的5G了,就算是發展中的B5G,甚至到了6G開台,許多人肯定都還是會跟我一樣,繼續用電視觀賞世足賽。並不是我對於科技的發展沒有信心,我肯定6G時代通訊市場一定會有一番全新的氣象,但有時候,簡單既有的技術,就能滿足現下的一切需要。以這屆世足賽來看,熬夜坐在沙發上,右手一個遙控器,左手一瓶冰啤酒,邊看邊吶喊,看完就關掉電視去睡覺,簡單不複雜的技術就可以滿足。還要我戴個AR眼鏡...你別鬧了。


高階製程與IC設計 成為科技領頭羊的關鍵

圖五 : 企劃編輯 劉昕
圖五 : 企劃編輯 劉昕

【企劃編輯 劉昕】


每逢年底,永遠的老話一句,感嘆這時間過得可真是飛快呢!記得第一天剛進公司時我笨拙的模樣,到現在能大致掌握科技趨勢的輪廓,從中每認知一項產品技術方案亦或是科技大佬們引頸期盼的藍圖,可說是每分每秒都在為我的既定視野撕開新篇章。


回頭看2022年,見台灣疫情未緩、全球通膨危機、俄烏戰事越演愈烈、兩岸情勢緊張、美國下令中國多項出口管制措施等,壞事多至有如不勝唏噓,世界局勢的緊張不禁讓人懷疑,未來是否會有好轉的跡象呢?值得慶幸的是,AI、元宇宙、5G/6G等發展的腳步並沒有因此而慢下來。


隨著這世界追求網路與資料運算中心的傳輸速度更快、距離更遠,晶片互連的高密度、低功耗、低延遲和低成本要求不斷增長,加上電子產品在功能多元化、體積輕薄等偏好下,配合著摩爾定律,小晶片架構與先進封裝技術實現異質整合是目前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趨勢。


直至近期,美國政府為防止中國在科技進展上的超越,進一步縮緊中國取得高階製程與高階晶片的管道,而持續不斷下令各式政策與法律。尤其美國仍處於半導體產業的壟斷地位,縱使犧牲美國業者的商業利益,亦在所不惜,此中美晶片大戰直接性擴大全球產業供應鏈變數。


生產一顆晶片,需經過半導體上游矽智財與IC設計的整合,在設計完成後透過中游的晶圓代工業者進行IC製造,再進入下游的封裝測試、IC模組、IC通路階段,才能被裝載於終端產品中銷售給消費者。


因此,處於最上游的矽智財業者是晶片研發設計的關鍵,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竭盡全力,也要遏止中國在先進半導體與先進製程的進步,相對應的實質限制了矽智財市場的成長。


數位轉型變革 唯有不斷求生才是最後贏家

前陣子觀看一部動畫《電馭叛客:邊緣行者》,講述不遠的未來世界,在科技高度發展之下,車子可以在天上飛、人體有USB孔可以插入晶片並安裝各種不同的軟硬體,大企業、財團與富人主導著社會,當資本主義走向極端,而來到貧富差距社會中,人類文明失序導致沒有人權,隨之道德意識也崩壞,令我反思現今科技的盡頭有種微妙的既視感。


科技一直是影響人類生活的重要因素,如今IC設計大廠只剩幾家獨佔,未來就看是使金字塔頂拉得更尖端,亦或是子車廂跟隨著好多個火車頭一同向前邁進,而AI晶片的發展則是讓IC設計業者得到百家爭鳴的機會,連帶的影響其它新勢領域應用,像是量子電腦、區塊鏈、無人機、低軌道衛星通訊、電動車等。


在這數位轉型當道的世代,科技文明的盛行迫使企業與產業必須持續不懈地進行數位轉型,唯有想辦法讓自己活下來,不斷絞盡腦汁的去創新去觀察,無需害怕投入與改變,支撐到最後才會有希望,如同《電馭叛客:邊緣行者》中強調,即便改造義肢面積大於肉身之所以還是人,是因為尚且存留精神意志。


**刊頭圖(source:秩宇)


相關文章
AI高齡照護技術前瞻 以科技力解決社會難題
3D IC 設計入門:探尋半導體先進封裝的未來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CAD/CAM軟體無縫加值協作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生成式AI海嘯來襲 企業更需要AI雲端服務來實現創新與發展
» 研究:Android品牌多元化布局高階市場 本地化策略與技術創新將引領潮流
» AI走進田間 加拿大團隊開發新技術提升農食產業永續發展
» 以電漿科技回收鋼鐵業二氧化碳 比利時打造全球首例
» DigiKey在electronica 2024以新品與供應商展現歐洲成長動能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164.47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