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黃重球:創新研發 讓產業發展無限延伸
 

【作者: 編輯部】   2003年03月0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8091】

《照片人物 黃重球:在技術的源頭處加以掌握,透過學術界與研究單位的研發能量,就可以為國內廠商創造一個很好的利基點。》
《照片人物 黃重球:在技術的源頭處加以掌握,透過學術界與研究單位的研發能量,就可以為國內廠商創造一個很好的利基點。》

本社社長黃俊義:經濟部技術處是國內創新技術發展的火車頭,從政策的角度,是不是請處長談一下目前技術處在這方面,尤其是技術創新研發的執行與規劃做一個說明?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黃重球:技術處扮演的角色,是面對整個台灣的產業,尤其是在技術投入以帶動產業進步方面,主要分成三個面向,一是產業、二是研究單位、再者是學校,不過重點放在與產業的互動上。我們集中焦點在電子產業來談,民間的電子產業在1991到2000年這幾年之間,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平均都在13%左右,民間這幾年在研發方面投入所得到的成果很多。


過去政府在資源的分配上,給工研院、資策會這類研究單位比較多的經費,這些單位的研發成果有衍生與擴散的效果,不管是技術的取得、方向的決定與人才培養上一直有不錯的成效,一直到最近幾年,國內高科技產業的各方面實力都提升了之後,我們在經費的運用上就做了一些調整,給研究單位的經費成長比重很小,而給產業的經費成長比例就很高。


培植產業競爭力

黃俊義:最近這幾年,全球經濟環境變遷迅速,對於國內產業的衝擊也相當大,因此國內各界對產業升級的呼聲不斷,技術處在這方面應該有很多積極的做法,是否請處長談一下?


黃重球:這部分其實有很多計劃不管是正在推行或是即將開始的,我簡單的說明一下,第一是創新研發的部分,過去台灣產業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扮演的是快速追隨者的角色,對於前瞻性的科技掌握度並不高,於是我們在最近幾年改變做法,以工研院為例,所有的經費中必須要有20%的比重是前瞻性的技術研發,並要求研究單位在未來要逐步提高這部分的比重。


另外一部份經費放在學術界。有統計資料指出,國內具有博士學歷的人口中,有68%的人才待在學術界中,這個比例相當高,技術處認為應該善加利用這部分的能量,來為產業的發展做出一點貢獻,這就是所謂的學界科專專案,目前是與國科會合作,共有18個專案在進行中,經費的運用是一次給三年的經費,而且支持的對象不限於個人,而是以一整個研發團隊為經費運用的對象。


黃俊義:國內學術界其實一直以來都蘊含了相當大的能量,透過良好的研究專案規劃與執行,一定可以得到相當好的結果,目前這部分的研發方向與成果如何?對於產業產生什麼影響與化學作用?


黃重球:以台大的一個案子為例,該校有一個奈米儲存研究中心,其研發的方向就是透過光與磁不同的原理來解決未來光儲存的問題,因為光儲存產品資料儲存密度越來越高,不過目前這些技術的源頭都掌握在國外廠商的手中,在技術不斷進化的同時,國內學術界可以尋找一個適當的切入點,在技術的源頭處加以掌握,透過學術界與研究單位的研發能量,就可以為國內廠商創造一個很好的利基點。


目前國內產業的狀況是製造生產能力很強,不過在電子產業中的很多領域,因為起步較晚,最原始的專利卻都被國外廠商所掌握,而這個問題若能透過學術界與研究單位來解決,其他的問題包括商業化等廠商都有能力解決,這就是一個提升產業競爭力很好的例子。學術界適度的踏入產業界,幫助產業解決一些問題,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因應領域不同的靈活做法

黃俊義:研發對於研究單位與學術界來說本來就是主要的工作之一,所以鼓勵其作前瞻性的創新研發並不難,然而對於產業來說,以上的做法在推動上是不是也同樣順利,技術處有沒有其他的做法?


黃重球:以技術處的角度來說,當然很希望產業界能多多從事前瞻性的創新技術研發,但確實是不好著力,而且很難去要求,這部分技術處有其他的做法,例如我們很鼓勵產業組成研發聯盟,而聯盟分成很多種,一種是同質性廠商間的聯盟,成員間選定一個具有前景的創新技術作為研究的方向,這就是所謂競爭前(Pre-competitive)的創新研發。


另外一種是標準制定聯盟,這種聯盟就是相同領域中的上、中、下游廠商,針對共同的標準規範,成立一個組織來推動,由於成員間較少涉及同業的競爭,基本上就是站在一個互利的機制上去發展。另外一種就是異業聯盟,這類聯盟的想像空間最大,但是成員間彼此在業務上可能會完全不相干,只是因為一個特殊技術或應用才產生的組合,所以政府透過資源的整合利用與統籌規劃,除了經費之外,也協助組織的發展,讓這樣的組織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迅速磨合,以發揮綜效。


利用外來的研發能量

再者就是發展研發服務業,以國內著名的IC設計服務廠商智原為例,某廠商有一個新產品的點子,由於智原在設計工具與設計能力上的專精,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服務,這對台灣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基於台灣的產業特性,一般廠商要維持個別強大的研發能力或團隊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透過類似智原這樣的IC設計服務公司,可以讓規模較小的廠商維繫競爭力於不墜。所以研究發展其實會衍生相當多的周邊服務,這方面發展健全的話,是可以有效提升台灣整體研發創新實力的。


黃俊義:如此看來,外包(Outsourcing)的趨勢,不僅從製造延伸到研發,也從內擴張到外,台灣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可以從全球製造中心,轉變成全球研發服務中心嗎?


黃重球:產業各項工作外包的趨勢,的確有逐漸深入且範圍擴大的走向,我們看到許多國際大廠在做全球化布局的同時,本來就會把基礎研發放在最具備這方面能力的地方,台灣是不是可以營造這樣的環境,讓國際大廠在做這部分佈局的時候,選擇台灣成為其研發工作外包的地點,鼓勵國外廠商在台灣成立研發中心。政府此時扮演的角色就是不要讓其成為孤島,或許與台灣的產業結構形成互補或與上、中、下游的產業鏈做結合。另外,當然也持續鼓勵國內不斷將製造外移的產業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


從這一個角度再回頭看到先前提到的研發服務,這樣的一個服務業發展模式,在過去是很難想像的,有很多事情如果不去著墨,就很難得會去將其發掘出來,在製造走向服務化的現在,有很多服務業在技術的含量上很高,像是通訊服務業,這是一種可以產生群聚效應的產業,不但具備垂直整合,也有水平整合的效果,讓全球各地有相關需求的人,會很快的就聯想到台灣。


政策涉入產業技術發展的程度

黃俊義:剛剛提到這麼多提升產業創新研發的實際做法,包括產、學、研等領域,在研發成果的分配上,是不是容易產生一些紛爭,而政府在這方面可以為廠商爭取到什麼嗎?


黃重球:對於廠商來說,相關的研發成果是不是廠商真正想要跨越的競爭力門檻,是否能為其在競爭的市場中順利卡位,如何能提升自身對於競爭者的防衛能力,花不花錢對於產業來說並不是問題,至於研發成果是否因為政府的研究經費補助,而成為一種公共財,事實上對於貢獻智慧的人來說並沒有相對的尊重,免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使用者不付費不太可能得到好東西。


對於產業間發生的紛爭,不論是國內廠商間或是國內與國外廠商之間,由於涉及Business的問題,政府並沒有很強有力的立場涉入這樣的紛爭當中,在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精神之下,因為商業而產生的問題,應該由廠商自行去解決,而且基本上不論是哪一方面,政府對於紛爭本身,並不會比廠商自己來的清楚。


黃俊義:大陸近年來整個經濟的發展與競爭力的提升,常常都讓國內廠商產生相當嚴重的危機感,一般說來國內產業與大陸現階段都還存在著大約五年的優勢,技術處有沒有針對這方面的問題,給國內廠商進一步的協助或指導?


黃重球:我們無法限制大陸的發展,只能期望台灣繼續往前走,而且台灣成長的空間很大,儘管大陸的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到了某個階段他還是必須停下來,面對在發展期間遇到的問題,就像台灣在發展經濟的過程當中,也是經過數次的轉折,才又繼續前進的。台灣與大陸在經濟競爭的過程當中有一些比較優勢,就像是大陸的幅員廣闊、資源又豐富、人才也眾多,但相對的其要照顧的人也多,面對的問題也大。


黃俊義:很多廠商都預言台灣將成為全球最大的IC設計中心,如果這個方向是正確的,那對照政府提出的「綠色矽島」願景,從技術處的角度,我們應該從哪個方面著手?或者有什麼地方是可以加強的?


黃重球:成為全球IC設計中心只是「綠色矽島」願景的一部份,談到加強的方向,第一個當然是系統能力,以SoC的發展趨勢來說,廠商是否具備產品創新與早期進入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第二是材料,許多產業在材料成本上的比重很重,所以除了創新的技術之外,差異化的材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很多新技術就是從新材料發展而來的。


另外就是創新服務,這會帶動創新產品的發展,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目前在市場上很熱門的手機相機,是先有產品還是先有需求,一個新產品的出現,一定會先對其市場用途做定義,再延伸出應用,所以創新應用可以刺激創新需求,以提供服務的角度,加入資訊科技,從創意、市場、需求創造出一個新的市場,帶動綠色矽島願景的全面落實。


相關文章
眺望2025智慧機械發展
一次到位的照顧科技整合平台
技術認驗證服務多建置 協助臺產業建立數位創新生態
生成式AI刺激應用創新 帶動軟硬體新商機
臺灣2035年十大跨域趨勢重點及產業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學研界攜手以AI技術提升碳中和園區、養生村創新服務
» AI驅動能源業發展 產學研攜手培育電力菁英
» 工研院O-RAN RIC研發生態系研討會 台日共創5G專網新契機
» 工研院攜手公視打造AI手語主播 掌控資料庫加值應用
» 工研院攜手臺廠力推AI賦能深化創新 鏈結全球合作夥伴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7.100.177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