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的前景在一片看好声中,着实风光了一阵子,但是最近根据许多投入开发与市场营销的业者所得到的响应,似乎人们又太高估了电子书的接受度,因为就普遍而言,它的产值与使用人口比率仍然是偏低的状况。许多人不禁要怀疑,过去言之凿凿的数字革命是否太不切实际了呢?就好像在最近网络泡沫化的阴影下,单纯的网站经营也被认为无法获利生存,因为只有数字信息实在太空泛了,二月下旬宣布停刊的网络报「明日报」,更是让秉持此一论调的人引以为重要的事例。其实,环顾四周许多信息大厂仍然积极投入电子书的发展,例如Microsoft与Adobe两家数一数二的软件公司都是,他们可不是傻瓜,但是最后成功的也不一定会是他们,问题只在于什么样的状况、多久以后,电子书的市场会成熟?

我们应该仔细想一想,电子书无论从制作成本、流通方式与多元使用的便利性,乃至于因应时代的趋势与速度,本来就应该占有出版市场的大宗。许多投入电子书市场开发的业者,也都具有这样的眼光,但大部份的人以为自己更聪明些,一下子就想靠此「秘招」打下出版市场的大片江山。于是在传统出版商还无法投入的情况下,旧有的结构与经济利益就自然产生一股抗拒的力量,印刷的刊物一样不断地推陈出新,不仅物美价廉,在各自利益的确实保障下,形成更为巩固的供应炼,但却让一些对无纸张世界怀有憧憬的专家学者们产生新的疑惑,以为数字时代反而更依赖印刷、需要更多纸张。

事实上,相对于传统印刷刊物,电子书的推广本来就是一场革命。想要以牺牲最小的情况来达到目的,就必须透过广泛的教育与学习过程,否则就会面临更为惨烈的争斗。教育与学习就是在温和的营造电子书的成熟环境,因为新的环境下,出版商与作者的拆帐比例要调整,中间商的流通方式与利润也会有变化,还有依附此一结构发展的相关行业,如印刷、包装、货运,乃至于回收商等等,都要学习如何因应。至于读者的阅读习惯则是最容易解决的,因为电子书的发展只要有市场,无论如何都会满足读者的便利需求。

问题是谁来推广教育与学习呢?让市场自由竞争就是自然的教育与学习过程吗?或许这样也可以很快的达到目的,但是相对产生的痛苦与后遗症,又是谁来担下这些罪孽呢?因为谁都要养家活口,谁都想要丰厚快乐的生活,掌握「利器」的人如果不顾他人死活,不管是电子书、电子商务、MP3音乐或网络报都只是一种美丽的幻想与谎言;就好像有人办了网络报,就用快、狠、准的手段,挖传统报纸的墙角,这就是不顾他人死活,而种下了迅速失败瓦解的因子。在战国时代,文治武功群起,新的创造与发明不比现代少,孟子就对当时一位诸侯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见没有仁民爱物之心,不要奢谈革命,即使成功了也只是一场悲剧与一时的霸权。也就是说,推广电子书者,想要成大功、立大业,就要有更大的悲天悯人之心,负起教育大众的重责大任,以及种种的配套措施,当传统出版相关业者都能分享电子书的利益时,也就是电子书环境成熟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