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软韧体设计能力一直享誉全球。国内许多电子企业为了加速产品开发的脚步,也纷纷引用印度软韧体公司的技术实力。而且这个趋势随着信息家电、无线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等市场的成长而不断地流行。如今在台北县市街道上,如果遇见了印度人,他们八成是来设计软韧体的。可能再过几年,印度的软韧体公司应该会在我国设立分公司吧!
不过,软韧体不像硬件;它倒是比较像文化出版事业。因为软韧体的售后服务和实际价值是需要一段长时间的验证,才有定论的。仔细分析一下印度的软韧体设计能力,仍然可以找出他们的强弱、优劣之处,不应该因无知而畏惧其强势,而忽略了自身的优点与可乘之机。更不应该过度依赖,而忘记培植自己的软韧体实力。本文试着利用SWOT方法分析印度的软韧体设计能力,作为国内业者的经营参考。
强点(strength)
简言之,印度有两个优势是我们没有的。一是文化语言的优势,另一个是人口众多,人才也多。印度曾经被英国长期殖民过,所以与欧美国家的文化交流一直都很密切。因为腔调的关系,台商很难听得懂他们讲的英文,但是其英语还是普遍地被英美国家所接受。此外,因为印度的人口多,而且平均所得不高,所以成本相对低廉,这也是欧美新进国家纷纷将软韧体设计工作交给他们设计的主因。
弱点(weak)
他们的成本仍然偏高。印度软韧体工程师如果因工作需要暂时住在我国,国内业者必须负担其生活成本,一般是每人每月1000~2000美元。此外,因为软韧体设计的特性,常让印度公司在一开始时不会提出高额的报价,但是当项目进行到一半时,经常会要求加价,理由是为了要达到完全解决(total solution),需要更专业更深入的设计技巧;甚至会要求客户舍弃移植(porting)的方法,改由他们主导重新设计。为何在项目开始之初,不提出完整的报价呢?原来他们是按照客户的最初需求报价的,但是国内业者往往没有那么专业,在国内业者的最初需求规格里面往往只包括一些简单的功能描述,没有包含全部的必需项目,也没能掌握到系统的全般状况。
机会(opportunity)
这几年,因为国内电子信息业界获利的规模扩大,吸引了印度公司的注意。同时也帮助国内软韧体产业的发展。例如:最近国内就有几家以Linux为基础的软韧体公司纷纷成立,虽然这些公司成立的时间比较晚,在技术和营销层面上都不如印度公司,但是因为软韧体其实是属于文化智能资产,用外来文化设计出来的程序终究不及由本土文化培育出来的好用。更何况文化语言的沟通、商业合作模式的揣摩等许多问题,都不是那么容易在短时间之内就能解决的。
威胁(thread)
对国内业者而言,应该尽量利用印度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不是让他们承揽全部的工程。因为软韧体会不断升级,所以总不能每次要升级时都得花大钱吧!反观国内一些中小型电子企业因为没有培养自己的软韧体研发人员,几乎都一直仰赖印度公司,这是非常危险的。饮鸠止渴,不可不慎。此外,国内业者应该多多学习印度软韧体公司的国际营销能力,其成功最主要还是靠卓越的营销力。
过去几年,国内业者到中国大陆创立软件公司,原先想利用当地廉价的工资和优秀的人才。但是几年过后,这些公司大都没有如愿。究其原因有:产业供应链不完备、语言文化沟通不良、管理不当等。希望这波「印度热」,不会让国内业者又重蹈此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