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产业体质与实力的提升,加以国际大厂委外策略的持续,台湾信息产业在2005年有相当突出的表现。根据资策会MIC的调查显示,2005年我国信息硬件产业总产值突破770亿美元,较2004成长约11%。在厂商不断透过创新设计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强化全球运筹及布局能力,以及建立虚拟垂直整合团队的驱动下,预期2008全球产值规模可望突破1000亿美元,再创产业的新里程碑。

不过信息产业产值虽然持续提升,但就国家发展而言,信息产业的成功,引发了资源分配不均的疑虑及鸡蛋放在同一篮子的风险,而这的确有讨论的空间。但若进一步检视台湾信息产业的前景,事实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顺遂,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结构的失衡。以2001年为例,由于信息硬件产业占台湾整体信息产业产值八成以上的比重,是以当2001年台湾信息硬件产业负成长9.2%时,即便新兴的信息家电产业有成长40%的突出表现,但因其占整体产业比重仅达3%,故整体产值仍受拖累。

若再进一步看,台湾信息硬件产业系以桌面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与主板这些产品为主,三者合计约占硬件产业的60%,因此当上述产业逐步外移,即严重影响硬件产业的成长,也连带冲击了台湾整体信息产业的产值,当然也造成就业机会减少及经济和社会面的冲击。

此外,台湾的优势在于系统之设计、开发、整合以及生产制造上,但相对地,在创意、设计、营销与服务层面则相形见拙。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台湾在设计开发、系统整合与生产制造上的表现甚至远较大厂优秀,但在设计、营销与服务方面却有极大的加强空间。同样地,在移动电话产业方面,亦存在着相同的问题。未来台湾如希望在衍生及新兴产品上,继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有必要持续提升自身在创新、设计乃至营销与服务等层面的能量。

而随着台湾主力产业的逐渐外移,台湾的产业发展已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过去,台湾接受国际信息大厂的订单,以代工制造为主,再由国际大厂直接或台湾代替大厂间接将商品送到用户手中,但这样的合作模式此刻正逐步被中国大陆所取代,台湾应积极转型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方能突破当前的困局。

然而,在有限资源的限制下,唯有针对关键项目深化发展,才能真正强化信息产业的基础,这些方向包括:

第一,扩大产业聚落范围:包括持续建构完整的企业供应链电子化系统、运用大中华经济圈的生产与研发资源,以培育具全球经营观之中高阶管理人才。

第二,加强关键零组件之主导性与「支持产业」之振兴与发展:相关的策略包括运用策略联盟或供应体系,建立关键零组件产业。同时,需引进技术或投资,以建立具有自主性的关键零组件。此外,更需利用政府资源培植相关的支持产业,如研发与设计产业等,以进一步强化关键零组件的发展。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之建置与改善:政府应积极推动全球运筹管理中心,并建构该中心所需之各项软硬件建设。同时还须强化生活环境与基础设施,以吸引国际企业来台设立研发中心。此外,亦应加速传统产业的知识化与数字化,以支持整体产业的发展。

在上述策略的落实下,未来的台湾才有机会成为信息产业的研发、运筹指挥,以及高阶人才的培育中心,同时具备关键制造或服务的能力。而透过创新、速度、价值与质量的提升,让企业得以根留台湾,并在全球布局据点及大陆的互动合作,进一步实现所谓「根留台湾、布局全球」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