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和幾位年輕的電子工程師聊天,話題大都集中在「如何發揮自己的潛力?」上。這些年輕人的年紀在25~35歲之間,他們面對目前台灣電子產業的外移、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電子技術的一日千里、個人經濟和生存的壓力…等問題時,都表露了徬徨無助的面孔。這使我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個過去不曾思考的問題:「電子工程師為何會失業?」

當然,以正常情況而言,電子工程師要失業是很「難」的。因為台灣電子產業的總產值很高,其所提供的工作機會很多;只要有技術能力,要謀得一職其實並不難。不過,現在由於產業的外移和全球化的趨勢,工程師不再是「足不出戶」的上班族了。到大陸工廠進駐三個月或半年、或被派駐海外市場半年或數年的機會將比以往增加許多。許多有家室的工程師都面臨著事業和家庭難以兼顧的人生抉擇,如果公司不能做出妥善的安排,這些工程師縱使擁有技術能力,最後可能會選擇暫時退出職場一途。他們離開職場幾年之後,若想再重回職場,就得和年輕的工程師們競爭了。可想而知,他們必須付出更多的心血,才能贏回一個職位。我們也不難想像,在這種情況下,電子工程師為何會失業了!

哲學家沙特(Sartre)曾提出「存在先於本質」的想法,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願望,並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去完成這個願望,最後成為一個真實的人。在這裡,「存在」就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它是「原因」;而「本質」就是「完成願望後的結果」。不管是資深或年輕的工程師都必須清楚的體會這一點。我們不能依靠神明、公司、社會、社團、學校、家庭….等來決定自己的未來,因為「存在先於本質」,人必須自己做抉擇。一旦決定了,就必須勇往直前。過去,我們很容易迷失在強調大量複製和追求高營收的電子產業裡;但是,現代的年輕電子工程師已經發覺到「自我」的力量了。

電子資訊技術的可愛之處,在於它們具有「離散(discrete)」的特性。例如:OSI將網路區分成七層架構;今天我們並不需要具備第一層(實體層)的(硬體)知識,就可以從事第五、六、七層的設計工作。從事ADSL路由器硬體設計的工程師,只要再充實一些必需的技術知識,也可以擔任STB或VoIP的硬體設計工作。因此,我們現在不懂的事物,並不代表自己以後永遠都不懂。

我們應該以更開放的心胸來看待自己的潛力,因為潛力是一種意志或意識狀態,也有人將它視為「夢想」,總之,它是非常抽象的。這就好像設計SoC時,我們會使用UML或DSL來設計演算法、使用SystemC來規劃匯流排架構、使用VHDL或Verilog來實現訊號和位元一樣,這一切都必須從抽象的概念,落實到「系統功能」、各單元的架構,最後由硬體電路來貫徹我們完整的設計理念。

英國、法國、美國花了50年的光陰才將可以垂直起降的獵鷹(Harrier)號戰鬥機研發成功。如果大家讚歎西方科技的偉大,那大家就必須先讚歎他們的意志、意識、夢想的偉大,因為如果沒有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像蜻蜓一樣360度地飛翔),是無法成就如此偉大的事蹟的。因此,我們不用擔心失業,而是要擔心自己是否「失志(失去志向)」;即使我們無法掌控外在的環境,但是,只要我們的想像力還健在,我們的希望就會持續存在著。這也是為何西方科技一直蓬勃發展的主因。

英國諺語:「只要生命尚在,希望就存在(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我們應該積極地開發自己的潛力,充份發揮抽象思考的力量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