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大的美国市场来说,早在80年代中后期,企业便逐渐布建起局域网络(Local Area Network;LAN),到了90年代中期,几乎任何企业都有使用以太网络(Ethernet)。

当商用的局域网络已遍布成熟,家用的局域网络才正要开始,家庭为何需要局域网络?其实得从几个前因开始了解,第一因是1992年因特网(Internet)开放民用,第二因是1997年低价计算机(Low Cost PC)兴盛,许多家庭纷纷添购第二部PC,除了便宜外,家庭有更多成员需要用PC上网,过去Internet未开放前,即便PC有OA、Multimedia等应用功能,一个家庭也仅需一部PC即可,因为OA、Multimedia等应用的时间不长,家庭成员可轮流共享PC。

经过多年,美国有超过3000万户家庭拥有两部以上的PC,但PC的诸多外围却只有一份:一部扫描仪、一部打印机、一部调制解调器...,家庭不需要添购第二部打印机、扫描仪(利用率、使用机会等考虑),但却需要让两部以上的PC分享使用已购的PC外围。

既然要分享,那么家庭局域网络的需求便逐渐成形,而更进一步的导火线是1998年的宽带(Broadband),带宽资源必须能分享给家庭中的各PC,此时家用局域网络的功用,便从外围的分享扩展至带宽的分享,直至今日IP/宽带分享器都一直是热销品。

虽然家庭需要局域网络,但却不适合直接使用商用的局域网络,就美国家庭用户的思维角度,家庭不似办公室有预先埋设、牵布Ethernet线路,额外的钉线将有碍观瞻,此外一般家庭人士也对Ethernet所用的Router、Switch等感到陌生,并视为需要相当技术的设定装置。

因此,信息业者针对广大家庭市场的需求,特别制订与推展家用的局域网络规格,包括运用电话线来形成家用局域网络的HomePNA,用插座电线来形成的HomePlug,或用无线的Wi-Fi(几乎全然取代更早出现的无线家用局域网络:HomeRF)等。

有了更适合家用布建的局域网络后,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进一步的需求迫使这些家用区网必须提升、强化。由于数字影音的串流(Streaming)、广播(Broadcast)在家庭内日益普及,影音的播放传输必须定时定量才能有顺畅的播放效果,否则断续、跳针的表现就谈不上是享受。

为了因应新的普遍需求,前述的家用区网规格只好增版修订来因应,一方面必须要有更快的区内传输带宽,另一方面在多种应用同时传输时,仍须为影音播放的需求保留一定的带宽,即是该导入带宽管理(Quality of Service;QoS)的观念及机制。

笔者所言真的是共同趋势吗?就以实例来证明吧!HomePNA从2.0提升至3.0,将速度从10Mbps提升至128Mbps,就是为了因应影音应用,同时加入QoS机制。

HomePNA如此,HomePlug也相同,HomePlug 1.0之后是HomePlug AV(AV即Audio、Video之意),原订将速度从14Mbps提升至55Mbps,但最后的底定是200Mbps,也是为了影音,并加入1.0版所不具有的QoS机制。

至于无线的Wi-Fi也不能例外,Wi-Fi从11Mbps(IEEE 802.11b)提升至54Mbps(IEEE 802.11g),然后也加入QoS机制(IEEE 802.11e),对此Wi-Fi联盟还设定新的受托测试项,凡通过IEEE 802.11e兼容规范及互通测试的产品,便可取得新的Wi-Fi认证标章:WMM(Wi-Fi Multi-Media)。这就更明显地表示:家用有线、无线的局域网络,是为了多媒体应用而提升速度,并加入QoS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