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朋友开玩笑的说,台湾电子业过去多以代工业务为主,外商每次来台寻找合作厂商时,都会信誓旦旦的说,我们公司来台湾所采取的是『Win-Win Strategy』,这是说『他赢两次』的意思,其实对OEM厂商而言是很无奈的。
最近两岸议题发烧,各界都在期待三通之后的产业情势,是否可以带给台湾经济更多的红利。尤其对于在金融风暴中一枝独秀的中国大陆内需市场而言,各国无不虎视眈眈,希望这个原本是世界工厂的国家,可以成为世界市场而为经济萧条带来复苏的曙光。
而也因为中国大陆市场的潜力,以及两岸的特殊关系,许多人皆认为此时是打入大陆市场的好时机,因此高喊政府应重视大陆内需市场,两岸厂商更应合作拓展内需市场。
持平而言,对于一个以国际市场为标的的厂商,中国大陆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版图,在全球不景气的今天,的确需要重兵部署;而对于原本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厂商,在语言相通下,大陆也是较容易跨出第一步。不过,大张旗鼓的告诉对方,我们要去进攻你们家市场,去赚你们的钱。这样的策略运作似乎有点打草惊蛇,市场还没沾到边,对岸已起防备之心。
要知道各国市场都有地头蛇,当厂商想要跟某家业者合作时,相对就成了其竞争者的竞争者,彼此的矛盾就形成。此时合作的对象就很重要,选对伙伴可能全拿,但选错边,有时反而全盘输,这种情境在人治社会的大陆市场屡屡可见。
论述至此,倒非反对两岸产业合作进军大陆市场,只是就双赢来看,共同走出去,可能是更优先的策略与作法。亦即两岸厂商共同制订产业标准,一起去拓展两岸以外的市场,相信彼此的心结与矛盾较易降低,双方的利益较易分享,当然合作成功的机会相对也较大。
例如,最近电子书市场很夯,两岸若能思考合作制订相关标准,藉由全球华文学习风潮,制订华文学习市场的电子书(电子书包或孔夫子书包)标准,以进一步拓展孔夫子商机,相信可以开展两岸产业进军全球市场的新格局。
因为此举就大陆方面而言,其可以将「中国制造」提升至「中国标准」;对台湾而言,关键零组件、材料、量产能力本来就是台湾的强项,双方各有专长。此外,也可藉此合作发展如电子纸,可挠式面板等次世代技术及新材料的发展,共同主导下世代产品走势,并藉此带动如数字内容等周边产业。
又如,大陆在委外服务或软件开发方面,已具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中心的潜力,并拥有大量软件工程与信息管理人才,为软件工厂的优选基地,而台湾具多年产业领域信息应用与导入经验,软件及系统架构相对熟练, 硬件研发与制造优势可配合软件及服务系统形成多元化解决方案,两岸产业应可合作建立解决方案应用试点,共同争取国际离岸外包订单,促使国际企业由印度转向大中华区发包(如金融、医疗、信息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两岸产业形势目前正往好的方向发展,如何真正做到双赢的合作,正考验着企业家的智能。
(作者现任资策会MIC资深产业顾问兼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