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KANO了嗎?

由社群而來的創新、創業將最有力量。
由社群而來的創新、創業將最有力量。

又是一支值得大力推薦的好國片,三個小時全無冷場,除了熱血到一個不行外,對於在這塊土地生長的我們來說,更增添了無比的生命厚度 - 原來,80多年前在台灣,曾有過這麼感人的一個故事。而這樣的故事,不會只有一個,只要我們願意去找,一定還有很多;只要我們願意,也一定能寫下這樣的故事!

影片中有一段,讓我特別感觸。當球隊拿下代表台灣進軍甲子園的資格而凱旋回鄉時,正是八田與一完成嘉南大圳開始放水的時候,鏡頭下,一位農夫還在辛苦挑水灌概乾枯的農田時,田間溝渠中竟有水涓涓流入,這畫面,不禁讓人感到,原來科技可以這麼偉大!

80年後,到了我們這一代,已是科技滿身的時代,不僅科技產品俯拾可得,連設計、製造的軟硬體技術都不難學習了。當手機處理器進入8核心、64位元的階段,3D列印有機會印出「你想的到和想不到的事事物物」,過去對科技的崇敬之心或許將漸行漸遠,這時,該怎麼去面對「科技」這一件事呢?

現在全球正興起一波創業潮,背後的關鍵驅動力,就是應用科技的門檻大幅降低,讓更多人可以運用技術去做些事。這當然是件令人振奮的事,因為這是對工業量產典範的一大顛覆:一般人就有能力去定義和設計產品。但這也帶來一個迷思,即「為創業而創新」,創業者汲汲於找到一個全新的點子、開闢一塊藍海市場,期待自己能異軍突起,成為下一個Apple或Google、Facebook。

從客戶需求切入、設定產品策略、計算利潤與成本、分析市場競爭環境,這是MBA課本裏仍奉行的NABC理論。既然是「客戶」,就是讓企業創造財富的金主,當然要好好地去研究、分析這群人,想清楚他們還需要什麼?怎麼從他們身上賺到錢?於是,大數據和行為心理學成為顯學,更有企業一切以客戶分析的結果為依歸來定義新產品。

在商言商,聰明的分析、謀略和雄厚的資源仍是致富之道,不過,已非放諸四海皆準。一個難以算計的明顯例子,就是「社群」。從市場發展來看,社群經濟將愈長愈大,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為經營社群,每家企業都為自己開設了個臉書粉絲團,但結果呢,往往都很”慘、淡”。

社群之間的經濟活動相當活絡,但他們之間的關係顯然超越利益,也非技術可以掌控的。愈黏稠的社群愈見「真心」,因此,用「客戶」去定位「社群」是行不通的。

愈來愈多的社群運動正在興起,包括創客運動、社會企業、社會設計等等,而要讓陌生人按個讚、成為粉絲、加入核心社群,甚至一起行動的背後,必然有著種動人的號召力,或稱興趣、熱情,或稱信念、論述,或稱道,或稱靈魂。

再看看KANO吧,這球隊的成員無疑練出了超水準的技術,但能打進甲子園的球隊,莫非如此。事實上,從KANO球隊的團隊與奮戰精神、八田與一的用科技服務人群,到魏德聖的以電影寫台灣史,他們都有個相同的動人之處,那就是「一球入魂」。

展望未來,由社群而來的創新、創業將最有力量。科技的影響力並不會消減,但該退居幕後,為社群的活動、運動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