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無疑是上世紀末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如今更多了筆記型電腦、PDA、Tablet PC、Smart phone等等分身,仍然是叱吒風雲的科技主流。但當我們為全球每年數億台的銷售數字感到鼓舞時,是否也該來想想,那裏是這炫麗背後的歸處?

當電腦被電力加持時,是如此神奇,可看、可聽、可寫,還可以無遠弗屆的連結;但當系統程式出現錯亂、電路短路,或者只是簡單地把電源一切除,眼前這台寶貝馬上成為廢鐵,什麼“奔騰”之類的夢幻馬上全部落空,而且極為礙眼佔位。這時,只想趕快讓它從眼前消失,至於它的下場會是如何,那就管不了那麼多了。

是這樣嗎?請再看看你眼前的這部電腦,它裏裏外外的數百至上千顆零件及配件,其實是由七百種以上的金屬及化合物所構成,其中一半以上對人體有害;以知名的危害性重金屬──鉛來說,在一般的PC螢幕中,就可以分解出一公斤以上的重量來。當這麼複雜而高危險的垃圾不經處理就送入掩埋場時,很抱歉,大地是無福消受的。

但有弊也有利,電腦內部也含有許多貴重金屬,例如:金、銀、銅、錫、鉻、鉑、鈀等。據丹麥研究人員分析的結果顯示,一噸隨意搜集的電子板卡中,可以分離出286磅銅、1磅黃金、44磅錫,其中僅一磅黃金的價值就是6000美元。這不禁讓人眼睛一亮,很多人馬上想在家中弄個簡單的強酸分解池來大賺一筆,但化學分解其實是一門極專業的學問,若未有長期的研究規劃及高額的設備投資,很容易賠了夫人又讓廢酸嚴重污染了土地。

因此,對電腦、電子垃圾要能做到“從搖籃到墳墓”的全盤考量及全民參與,才是享用文明產物時該有的文明素養。且來看看各國的作法:日本強調“誰的孩子誰抱走”觀念,在2000年頒佈的《家用電器再生利用法》中規定製造商和進口商要負責自己生?和進口?品的回收、處理;德國的《迴圈經濟法》中規定,電子垃圾的處理原則上由生?者和使用者負責;瑞典的法律規定處理費用由製造商和政府承擔;而法國更強調全社會共同盡責,規定每人每年要回收4公斤電子垃圾。

這些立意良善的政策,對台灣而言仍然陌生。也許有人知道有廢電腦回收專線,但從來不知道自己或廠商該負起什麼責任。其實要全民共同為此一文明產物盡責的方式並不困難,重點不是在於回收,而是延長它的使用壽命,也就是盡量透過零件、軟體的更新來滿足技術提升的需求;當功能確實不敷使用時,還應努力為它找到適合的新主人。這或許不是產業界所願見的情況,但請以長遠而包容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為子孫、為大地留下美麗的未來。

(作者:歐敏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