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位創客的熱情分享中,第三屆的Android Day終於順利落幕。

將「創造」、「創業」的棒子交到「創客」的手中,已是時代巨輪的大勢所趨。(source: adigaskell.org)
將「創造」、「創業」的棒子交到「創客」的手中,已是時代巨輪的大勢所趨。(source: adigaskell.org)

以電子技術為報導主體的CTIMES,因認同軟硬整合的趨勢,在三年前協同Moko365開始了Android Day的大型年度活動,如今,Android平台已在台灣的軟、硬體產業中落地生根,在技術面上的競爭已不是重點,其新的時代意義已轉化為如何在這普及化的平台上繼續開花散葉,也就是這次大會的主軸:Open Innovation。

將「創造」、「創業」的棒子交到「創客」的手中,已是時代巨輪的大勢所趨,而且愈轉愈快。眼前,有一個重要的機會點,我們切入的方式對了,可望扮演關鍵性的要角;錯過了,恐怕要再等十年。

首先,自然是做好對台灣創客/新創團隊(Startups)的育成與扶植。這群人大多是年輕人,充滿點子與熱情,也掌握了網路及行動應用上的最新技術,但欠缺的是切入產業需求的knowhow,及企業管理、產品行銷和銷售的能力,以及形塑企業文化的深刻思考。如果說他們是Y、Z世代的新人類,則與X世代或更老一輩人才的接軌是必須積極促成的工作。

就如同廿世紀末,許多年輕人投入網路創業的行列,今日的創客大多是衝著行動App的創業而來。然而,純手機App的市場已漸飽和,新一波商機則圍繞著物聯網(IoT)而來,手機仍是這一波的核心要角色,但新的App將需要與週邊硬體整合,才能突顯其獨到的價值。一個成功的例子,即是Kickstarter上最紅的Pebble手錶。

也就是說,下一波的創業要成功,不僅要懂軟體和網路,也要懂硬體,而硬體的設計與生產,不就是我們的強項?

未來幾年,將是全球軟、硬體產品供應鏈體系大重整的時期。在大量生產與手工客製的中間地帶,社群性的小量客製化(Social Manufacturing)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成長,誰能滿足這個需求,將成為下一波的供應鏈寵兒。

因此,我們現在該做的事,就是加緊與全球創客的緊密接軌:讓他們知道台灣不但能實現他們的創意,而且遠遠超出他們的期待:不僅能提供高品質、低成本的產品,而且能幫忙行銷到中國、亞洲新興國家,以及全世界!

說起來容易,但要ODM大廠放下身段,卻不簡單。首先遇到的是如何先打造出「幾」件創客心目中理想的產品原型(Prototype),畢竟創意是一回事,但要打動人心,還是得眼見為憑。問題是,從外觀、UI到內部的軟、硬體配置,都是很專業的事,誰願意幫助創客加速跨越這些難關呢?

至於量產階段,也有不小瓶頸。想將今日批次大量量產的產線變成小量多樣的客製化模式,其中的風險與管理成本都不小。如果能導入更智慧化的工業機器人到產線中,或許能大幅提升生產的彈性。

總而言之,產品「定義者」將逐漸轉移到有創意的個人、初創團隊,問題是如何打造一個涵蓋育成、原型設計、集資平台、客製化生產及行銷營運通路的生態體系?其中的關鍵,即在於將一個個相連的環節給接軌起來。

看起來,Android Day推廣開放平台的時代意義已告一段落,下個階段,該由Startup Day來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