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进军逆变器 旭能光电打造薄膜太阳能一条龙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浏览人次:【5939】

薄膜太阳能面板应用备受市场高度瞩目。以非晶硅A-Si制程为核心、开发薄膜太阳能模块的旭能光电(SUNNER SOLAR),也正全力扩展相关市场的新商机。

旭能光电正全力扩展薄膜太阳能市场的新商机

旭能光电(SUNNER SOLAR)副董事长欧政豪博士表示,2011年在中科的第二座厂房即可进入量产阶段,预计产能可达200mw,同时旭能光电也将进军北美市场,并继续巩固德国、东欧和印度与其他亚洲地区的既有优势。除了A-Si制程之外,明年旭能光电也计划切入同样量产能力较为稳定的Micromorph制程,至于CIGS制程,旭能光电也正在考虑投入的可行性。

欧政豪博士透露,在关键的薄膜太阳能生产设备部份,旭能光电和日本优贝克(ULVAC)维持相当紧密的合作关系,下一阶段ULVAC将和旭能光电在逆变器部份加强合作。这也意味着,旭能光电正朝向一条龙的营运模式演进。

欧政豪博士指出,相较于单/多晶硅和高聚光型(HCPV)材料和设备的成本,尽管薄膜太阳能面板的生产设备并不便宜,不过HCPV和多晶硅的材料成本相对较为昂贵,因此薄膜太阳能面板的成本结构仍相对较低。此外,由于薄膜太阳能面板的透旋光性比多晶硅来得高,也具有可挠性,且A-Si和Micromorph制程都是采用气体沈积制程,搭配强化玻璃材质,相较于单多晶硅太阳能面板,也较不易破裂破碎。

另一方面,比较单/多晶硅太阳能产品,薄膜的温度系数小,转换效能较不易受到温度变化影响而较为稳定。因此在阴天多云的气候变化下,单/多晶硅太阳能面板的集光效能会随之受限,呈现线性下降的反应。在不同日照条件变化的环境下,薄膜太阳能面板的日照瓦数就较为稳定。

因此,薄膜太阳能面板具有一定的市场利基,除了在大型发电厂之外,BIPV绿建筑、一般工厂和大卖场顶楼等发电隔热应用,也是旭能光电正积极拓展的领域。

更重要的是,欧政豪博士进一步指出,从发电成本和售电营收角度来看,薄膜太阳能面板每一kw单位kw/小时的发电量较高,经过测试结果,可多出33%的发电效能,这可直接有助于降低发电厂的售电成本。另外,薄膜太阳能系统的发电营收也较为容易计算。若以1700坪的屋顶面积、装设容量为306kw的薄膜太阳能面板装置来看,每年总发电量可达46,2600度,若每度售电单价为12.97元来计算,每月进帐可达50万元左右。也因此,对于独立系统的充电设备来说,薄膜太阳能面板是较佳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电动车的充电设备会采用薄膜太阳能面板作为首选的重要原因。

ULVAC也是提供日本太阳能电动车充电站的重要厂商。ULVAC企业客户支持事业部低碳电网部专门室长葛西俊一表示,日本电动车的薄膜太阳能充电设备,在CHAdeMU协会的规范下,已经建立起统一的充电规格。ULVAC已经推出标准型及快速充电型的薄膜太阳能充电设备,正积极进军日本电动车市场。

对于台湾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前景,欧政豪博士有着深切的期待,政府的积极作为是相当关键的推动力。除了立法部门通过再生能源法确定大环境的游戏规则之外,并联既有电网的执行面也应持续落实,以达相辅相成之效。此外,政府部门和业界英携手合作,进一步调降薄膜太阳能设备的发电成本,趋近于一般火力发电的水平,让台湾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成果可以顺利地普及于日常生活当中,也才能真正藉由太阳能发电,促进节能减碳目标的早日实现。

關鍵字: 太陽能  PV Taiwan  旭能光电  其他电子资材组件 
相关新闻
友达力推光电建筑一体化 与生态圈共创净零建筑
新??PrimeVOLT叁与友达能源产品发表 合作推进台湾太阳能产业发展
太阳能结合电池储能 加速绿能普及脚步
科思创聚氨窬树脂获颁TUV莱茵认证 促太阳能产业落实净零碳排
大同与北捷合推屋顶太阳能 创新节能永续商业模式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公共显示技术迈向新变革
» 大众与分众显示技术与应用
» 使用三端双向可控矽和四端双向可控矽控制LED照明
» 智慧控制点亮蓝牙照明更便捷
» 适用於整合太阳能和储能系统的转换器拓扑结构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79U7LNUSTACUKF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