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挟LTE基础建设优势 物联网发展大有可为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6年07月04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8307】

MWC Asia已经落幕,其展览重心之一,莫过于全球通讯产业最关心的5G发展走向,尽管距离正式商用还有一段时间,但从现在开始到正式商用的这段时间,如何在市场取得话语权与具体的技术进展,仍然是这个产业的主要厂商所在意的重点,当然,行动通讯晶片龙头,高通自然也不例外。

高通高级副总裁暨大中华区首席营运官Jeff Lorbeck(摄影:姚嘉洋)
高通高级副总裁暨大中华区首席营运官Jeff Lorbeck(摄影:姚嘉洋)

在LTE速度不断的提升下,紧接而来的,是为了因应5G所衍生出的更多应用,除了速度所带来的数据吞吐量必须有所提升外,物联网也是LTE技术发展与3GPP阵营近期所锁定的目标。

高通高级副总裁暨大中华区首席营运官Jeff Lorbeck表示,高通为了5G技术发展而推出的空中介面(Air Interface),是针对频段6GHz以下的原型系统与实验平台,主要因应强化既有的28GHz频段而生。事实上,6GHz以下的频谱资源十分重要,所以必须针对这些资源加以测试、开发与优化,该技术不仅能实现极高的传输速度,同时也能将延迟性降到最低。而高通近期的另一项重点,则是针对物联网所新推出的4G LTE数据机MDM9206,该款产品预计在2017年初推出,将支援3GPP近期才宣布的标准Cat-M1,未来也会透过软体升级的方式,来支援NB-IoT(窄频物联网)技术,而Cat-M1与NB-IoT都是属于3GPP Release 13的范围内,广义来说,都是因应海量物联网应用所推出的标准。

然而,MDM9206早在去年十月,由高通在深圳所举办的IoT Day发布,预计在2017年初,就会有终端产品采用,并开始出货。

高通产品市场总监沉磊则是针对Cat-M1与NB-IoT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沉磊指出,随着LTE在全球各国快速发展,加上大家也都透过智慧型手机进行LTE连网,所以透过庞大的使用者族群与完整的基础建设来发展物联网生态,是再也自然不过的事情。

LTE Cat-M1可以说是LTE Cat-1的延伸版本,LTE Cat-M1的速度仅有1Mbps,但仅能在1.4MHz的频谱上运作,尽管如此,LTE Cat-M1还是继承了VoLTE的功能,换言之,在语音传输上并没有问题。而NB-IoT所使用的频谱仅有200kHz,速度约莫数十kbps左右,但却也更具成本效益,待机时间也更为长久,所以更可以实现大量部署的物联网系统建置,基于只有两颗AA电池的情况下,这两类技术所带来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年以上。

沉磊更表示,在基地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Cat-M1的装置数量可达到1,5000个以上,若是NB-IoT更可以上看四、五万个左右的节点。

简单来说,考量物联网实际系统的设计需求,LTE不以提升速度为主,反倒是在因应需求的情况下,让成本与复杂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化,其次强化了电池的续航力,第三则是得到了极大的网路覆盖率,最后则是网路覆盖密度提升,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可以利用LTE既有基础建设来加以部署系统,换言之,业者可以用极小的投资就能完成,无需再重新建置网路,这也是3GPP阵营所著眼的重点之一。

關鍵字: LTE  Cat-M1  NB-IoT  物联网  MDM9206  调制解调器  5G  Qualcomm 
相关新闻
上海马拉松深度采用5G-A技术 实现沉浸式观赛体验
2025手机市场竞争加剧 5G晶片与AI运算将成为各厂商研发重点
Nokia:6G预计於2030年实现商用化
越南迎向数位转型新里程 2030年实现99%的5G覆盖率
Nordic Thingy:91 X平台简化蜂巢式物联网和Wi-Fi定位应用的原型开发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SiC MOSFET:意法半导体克服产业挑战的颠覆性技术
» STM32MP25系列MPU加速边缘AI应用发展 开启嵌入式智慧新时代
» STM32 MCU产品线再添新成员 STM32H7R/S与STM32U0各擅胜场
» STM32WBA系列推动物联网发展 多协定无线连接成效率关键
» 开启边缘智能新时代 ST引领AI开发潮流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9156KSDVWSTACUKE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