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谈到穿戴式应用的发展,三星与苹果等应该不是首波推出穿戴式产品的公司,但Garmin可以说是相对早期推出产品的业者。一般人对于Garmin的印象,大多都停留在车载资通讯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不过,事实上,该公司投入穿戴式应用的时间,至少就有十年以上。
|
Garmin亚太区资深行销经理林孟垣 |
Garmin亚太区资深行销经理林孟垣表示,Garmin在创业之初,便是看准美国军方会将GPS开放给民间使用,预料将带来不少商机,基于这样的理由,便开始从晶片与软体的研发,来打造出合适的系统让民间使用。再者,Garmin过去每年所投入的研发占总营收的比重为12%,而随着硬体元件已经逐渐标准化,Garmin在整体研发上,开始偏重以软体为主,比例高达六成,因此,在穿戴式相关的演算法自然也投入了不少心力。
谈到Garmin在穿戴式应用的发展,依据不同运动类别,各自推出不同的产品系列。林孟垣举例,像是跑表,Garmin就已经耕耘了十三年的时间,高尔夫表则有七年,脚踏车专用表款则有十年。他更透露,Garmin在国外还有推出航空与航海相关的表款,毕竟Garmin在航空与航海市场有相当高的能见度,所以推出穿戴式应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举例来说,航海表就有办法控制帆船的风帆方向,或是航上的影音设备。所以,Garmin能凭借过去在航太航海所累积的技术基础,进一步往运动专用的表款市场发展,就技术上,各个部门是能够无缝接轨与使用的,换言之,Garmin的表款,大体上都继承了在航海与航太相关的核心技术。
林孟垣说,将Garmin定位为穿戴式产品的业者之一,在某一程度上,其实有些偏颇。就Garmin的角度而言,Garmin所提供的产品线,皆为「应用」导向,穿戴式产品其实仅是应用的「其中一环」罢了。以脚踏车为例,除了手表之外,Garmin也推出了脚踏车其他的配件,像是雷达可以测得后方车友的状况与位置或是安装在踏板的感测器,能够了解在骑乘时的转速,以了解你在骑乘时的施力是否有效率,让你能够进一步调整你在骑车的状态。
然而,我们也知道,穿戴式装置本身就可以收集到使用者的生理资讯,透过资料的收集,送到后端的系统服务业者的手上,透过巨量资料的分析,就有机会产生新的商业机会或是服务模式等。
林孟垣表示,Garmin所涵盖的主动使用者族群就高达2000万名,自然也累积了非常庞大的资料量,不过,这2000万名使用者,来自不同的使用族群,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社群网络。面对这样的社群浪潮,Garmin采取开放的态度,打造自有的API(应用程式介面)以收费方式的作法让不同的社群网络或是App业者所使用。林孟垣进一步谈到,Garmin自2015年年初,便着手开发自有的作业系统,以GARMIN CONNECT IQ为基础,与第三方的App业者能有更多合作,甚至也举办了开发者大会,尝试串连更多的合作伙伴。据了解,截至今年七月为止,Garmin已经累积了近七百位的开发者,共开发了两千多个App,总共创造了一千三百万次的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