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台灣觸控業者正在嘗試建立完整的價值產業鏈。研究機構DisplaySearch表示,台灣本身具備的條件包括系統製造,觸控模組,ITO Glass,ITO光罩,Cover Lense都是台灣廠商的能力範圍。不過,台灣業者目前仍然缺乏ITO Film和ACF相關資源,這兩者主要資源仍然掌握在日本廠商手中。此外,觸控控制IC大廠Atmel,Synaptic以及Cypress也仍大權在握。
台灣談觸控產業,通常會將產業鏈以是否打入Apple供應商作為區分標準。Apple供應鏈部分,奇美電子的價值鏈整併動作很大,Cover Lense面板與系統製造都囊括在內。非Apple供應鏈則以Tier1的智慧型手機與非蘋果平板客戶作為利基,2011年產能將轉為投射式電容與電阻式技術五五分的產能分配。傳統的TFT-LCD面板廠商無不希望能在觸控找到新的機會而在控制IC,台灣本土業者得到好訂單的機會恐怕要到2012年。
台灣觸控產業的機會,在於作業系統對於觸控功能的支持-無論是iOS、Android、Windows8、還是MeeGo,無論是傳統PC作業系統或是行動作業系統,無不納入觸控功能,市場肯定迅速成長。iPhone第一代到第五代仍然方興未艾,顯然看得出觸控產業不怕找不到舞台;而且中大尺寸應用不斷沿伸,正處於新興爆發期,觸控產業的黃金十年還在攀上頂峰的路上,此話並不為過。
不過,黃金十年並非人人有份。大好機會同時也伴隨著威脅,消費者的需求千百種,應用需求必須量身定做,技術不可能原地踏步,肯定是比光陰更不留情地推陳出新,廠商必須備足銀彈不斷投入研發資源、並確實讓產品與技術作連結才行。再來,未來觸控之路也將更為崎嶇。選擇走先進製程、高階路線者,面對的敵人是坐擁金山銀山的國際大廠,以及老神在在的Apple,隨時可能以多點觸控與手勢專利賞你一道緊箍咒;而壓低成本低價搶市者,則更難走,面對大陸廠商的低價競爭,製造優勢其實不再是台灣廠商的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