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趨勢讓骨科醫材需求持續攀升,現今只需要八小時就可打造自己的專屬骨材!工研院結合3D列印積層製造、金屬與複合材料及仿生骨頭結構,打造出專屬華人體質的骨材,該項技術已於去年成功技轉給可成生技,並可望於2018年底上市,搶攻華人市場。
|
椎間盤支架(source:ITRI) |
整合性骨科醫材創造三贏局面
根據工研院IEK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骨科預估有384億美元,2020年則將高達433.1億美元,整體的複合成長率達3.8%。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指出,為了扶植國內生醫產業,工研院結合研發及學界,打造更創新、更前瞻的技術產品,協助產業拓展骨科醫材市場大餅。由工研院建構的華人專屬骨材研發鏈,整合3D列印、材料、生醫領域,只要八到十二小時即可完成專業骨材印製,不但節省醫院資源,也提共患者更舒適快速的醫療系統,創造產業、醫生、病患三贏局面,亦為國內醫材產業開創新的前瞻產品。
國產自製複合材料
工研院建構的華人專屬仿生骨材研發鏈,運用工研院的3D列印積層製造技術,結合金屬與陶瓷的複合材料,從材料、結構、機台及專利都是國產自製,成功打造更親水性且易於骨融合的骨科植入物,具有三維多孔結構、中空化、輕量化、易於骨融合等特性,更可依據個人需求進行客製化設計與製造。如中空骨釘應用於各種骨科創傷、韌帶骨釘應用於運動修復醫學、椎間融合器應用於椎間盤病變、特製牙根應用於植體周圍炎植牙治療、客製化薦骨骨板與固定系統應用於薦骨修復、人工踝關節應用於關節修復等。
過去傳統的骨材屬於實心且質量相當的重,植入體內常會造成二次的傷害,所以若非到不得已狀況,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進行植入式骨材手術,但工研院開發的仿生骨材,易於人體組織再生,讓植入式骨材可以成為人體的一部分,且僅須採微創手術即可解決。
椎間融合器開發有成
工研院目前亦將相關技術協助國內廠商禾祺銳生技、得雲國際等公司開發3D列印椎間融合器,運用在脊椎退化病患之椎體間融合手術,比使用傳統椎間融合器的病患術後癒合較快、骨整合更佳,更快恢復正常生活。目前業者已在南科設廠,預計明年中可通過衛福部GMP認證通過,可望在明年下半年亮相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