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MacBook領軍USB Type-C普及加速
 

【CTIMES/SmartAuto 邱倢芯 報導】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7186】

隨著消費者對手持式設備的影音品質與充電效率快速提升,傳輸介面標準競爭日益激烈,2013年訂定標準、2014年公告規格的USB Type-C,歷經1年來的發展,在2016有突破性的應用進展,Apple在2015年的春季發表會時,就讓12吋的MacBook捨棄過去慣用的左右兩組標準USB連接埠與MagSafe磁吸式電源供應器連接介面,改採強調正反均可連接的USB Type-C所取代,不過由於當時USB Type-C規格剛剛公告不久,周邊產品的價格仍高,且有足夠充電效率的產品並不多,因此引起市場不少反彈,然而Apple無動於衷,2016年10月底發表的MacBook Pro再接再厲,同樣取消USB Type-A,加入4組USB Type-C,讓新機的厚度更薄,經過了將近2年的發展,USB Type-C的市場價格與周邊支援改善許多,不過對於長年培養的使用習慣被改變,市場仍有怨言出現,不過在技術進化下,使用者習慣遲早會被改變,MacBook 12吋的使用者在2015年就被迫改變,如今輪到MacBook Pro。

/news/2016/12/29/1822472240S.JPG

從市場現況來看,目前USB Type-C的成長已然明顯,目前韓、中、日、台等Android大廠,都已推出此介面的手機,CPU龍頭Intel因整體市場仍以傳統USB為主,導入腳步較慢,不像Apple一次到位全面替換,不過整體而言,USB Type-C的趨勢已成,成為市場主流只是時間問題,2017年開始,手機市場將開始進入替換期,目前Intel已推出筆電與主機板的USB Type-C的參考設計,接下來仍採用USB Type-A的電腦周邊設備,也會在這兩年逐步被淘汰。

再觀察MacBook的使用者反彈,可以看出意見多集中在過渡時期的轉換不便與周邊設備的購置費用支出,但若順利轉換過去,USB Type-C帶來的便利性其實頗高,第一款採用USB Type-C的12吋MacBook,當初設計是以長時間上網、便於攜帶為主,因此Apple對MacBook的設計就是以無線為主,需要轉接USB埠的機會不多。

至於MacBook Pro,Apple設計了4個USB Type-C連接埠(13吋為2個),對專業使用者來說已然足夠,目前最大的問題來自額外的配件費用支出,新一代MacBook Pro的傳輸埠主要設計Thunderbolt 3、USB Type-C,而上一代的MacBook Pro的傳輸埠則包括Thunderbolt 2、USB Type-A、HDMI等,如果要沿用上一代的周邊設備,其實只需要另購USB Type-C的轉接頭即可,線材都不需更換,因此這部分的支出其實相當有限。

周邊設備費用支出有限,但USB Type-C的好處卻遠高於傳統的USB Type-A,USB Type-C的4大特點包括正反插、視訊傳輸、數據傳輸和充電,由於正反兩面皆可插入,不像傳統USB連接埠易發生方向錯誤,導致介面損壞,同時USB Type-C支援多種影音規格,頻寬則支援USB 2.0、USB 3.1 Gen 1(SuperSpeed USB 5Gbit/s)和USB 3.1 Gen 2(SuperSpeed USB 10Gbit/s)資料速率,可讓機身體積更輕薄短小,另外雙向電流輸出入,相對於USB Type-A也更有優勢。

整體來說,USB Type-C目前的缺點仍在周邊的支援不足,由於USB Type-A相當成功,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電子產品都有相關設計,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面汰換,而舊有的介面設計,讓USB Type-C的優勢仍無法被全部突顯,不過從廠商的產品面來看,USB Type-A的進入門檻已然降低,產品利潤日漸稀薄,相對之下,新技術產品的利潤更為豐厚,且目前技術也開始進入成熟期,這無疑成為廠商布局的強大動能,因此2017年極有機會成為USB Type-C邁向普及的一年。

關鍵字: MacBook  USB  Type-C  充電  Apple 
相關新聞
10分鐘汽車快速充電 英國科技公司測試新型電池
安立知最新USB4 2.0接收器測試解決方案支援80Gbit/s數據傳輸速度
安立知與百佳泰共同合作驗證 Thunderbolt 5與USB4 2.0接收端性能測試
是德科技獲百佳泰選為測試合作夥伴 加速進行Thunderbolt 5產品認證
瑞士晶片商Kandou:看好AI引領高速傳輸需求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以馬達控制器ROS1驅動程式實現機器人作業系統
» 推動未來車用技術發展
» 節流:電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 開源:再生能源與永續經營
» 「冷融合」技術:無污染核能的新希望?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4.37.17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