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合作的大型科研計畫福爾摩沙衛星七號有了新進展!繼於2019年6月25日發射升空,同年12月10日開始提供觀測資料試用,2020年3月7日上午10時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同步正式向國際公開發佈觀測資料。
|
台美合作的大型科研計畫福爾摩沙衛星七號觀測資料正式公開,貴賓合影。(source:國研院) |
科技部國研院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表示,福衛七號計畫是由太空中心與NOAA共同執行,是近年來台美最大型的國際科學合作計畫。福衛七號星系共計6枚衛星,由火箭送抵720公里高空,目前已有2枚衛星抵達550公里的任務軌道,其他的會逐次分離佈署在6個軌道上,預計在2021年2月完成佈署,每日新增南北緯50度間約4,000點的大氣垂直剖線資料,可提升全球氣象預報準確度。由中央氣象局的台灣資料分析中心網站於每日上午10時(即世界協調時間2時,UTC 02:00),公佈前1日的完整觀測資料及產品。
中央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補充說明,氣象局有預報作業中心和處理中心,可以直接接收衛星訊號後進行處理分析,氣象局在每日的數值天氣預報作業即時系統中已納入福衛七號資料應用。此外,除大氣溫度及濕度外,福衛七號亦觀測電離層的電子濃度,協助太空天氣的監測與預警。觀測資料於試用期間,國際各大數值預報作業中心也紛紛採用福七資料來開發及調校,將之應用在全球及區域天氣預報實務。
國研院太空中心朱崇惠計畫主持人表示,該計畫要點在於精進掩星資料應用及提升掩星技術的領導地位。前者為精進台灣/全球天氣預報及監測太空天氣,後者則是藉由國際合作提升供應掩星氣系資料的地位,並推動與歐盟日本和東南亞鄰近國家的科研國際合作計畫。台灣著重於衛星本體,包括一個任務酬載資料-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無線電訊號接收器(TGRS),TGRS接收GNSS衛星所發出的無線電波,經過電離層與大氣層時發生折射現象,分析後可得到大氣層與電離層中的溫度、水氣、壓力與電子濃度等訊息。另有仍在驗證中尚未公開的兩科學酬載資料-離子速度儀(IVM)及無線電射頻信標儀(RFB),利用多個地面站接收無線電射頻信標儀放送的訊號,分析後可了解電離層結構。
為了讓掩星資料處理技術本土化,國研院太空中心結合中央氣象局、中央大學與成功大學,共同發展台灣掩星資料處理系統(Taiwan RO Processing System, TROPS),台美共同發展福七掩星資料處理中心USDPC/TDPC,著重於大氣掩星資料(溫度、濕度、壓力),台灣獨立發展的是電離層掩星資料、電子濃度及加值產品。朱崇惠表示,預計於4月發佈電離層資料,5月發佈大氣層資料,以利各方進行電離層與太空天氣相關研究。
程家平表示,全球的海洋面積約占70%遠超過陸地面積,相關資料卻很缺乏,福衛七號可大量增加熱帶洋面上的資料,路徑、區域是觀測重點。成功大學研究團隊以2019年8月的一起小規模太陽風暴進行分析,福衛七號觀測到此太陽風暴對於全球電離層產生超乎預期的擾動效應,特別是對中亞到歐洲區域的通訊及定位導航產生高於預期的衝擊。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林建宏教授表示,小規模太陽風暴的衝擊劇烈,其實已超出科學界過去的理解,此為福衛七號觀測的重要成果。至於觀測資料的加值應用,除了飛航之外,如5G、自駕車、導航技術等,未來應用可期。
圖說::左起為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林其彥博士、中央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國研院院長王永和、美國在臺協會副處長谷立言、科技部政務次長許有進、國研院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計畫主持人朱崇惠及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林建宏教授等人合影。(source:國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