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從半導體跨入靈界科技 推動PC 4.0大時代
專訪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嗣涔

【作者: 籃貫銘】   2019年04月30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11774】

前台大校長,是李嗣涔博士最為外界熟知的身分,特別是他熟稔半導體科技與量子力學,精通各式電晶體的結構和材料,三五族化合物、場效電晶體、發光二極體,各種先進的元件應用皆信手捻來,是半導體強國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校長之一。


但現在,「X教授」則是他最引人注目的身分。他從台大校長、專精半導體的電機系教授,搖身一變,成為台灣最具權威的氣功與靈界科學的研究者。這段從半導體領域跨入更高深莫測的靈界科學之路,到底是如何轉變,中間又是怎麼樣的心路歷程?



圖一 : 李嗣涔博士從台大校長、專精半導體的電機系教授,搖身一變,成為台灣最具權威的氣功與靈界科學的研究者。
圖一 : 李嗣涔博士從台大校長、專精半導體的電機系教授,搖身一變,成為台灣最具權威的氣功與靈界科學的研究者。

因此,《CTIMES雜誌》專程至台大電機系,由CTIMES社長黃俊義先生專訪李嗣涔教授,談談他的學思歷程,如何從半導體研究跨入靈界科技,以及對於後摩爾定律時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建議與觀點。


CTIMES社長黃俊義(以下稱黃社長): 看了您的著作之後,令人相當好奇教授是什麼樣的學思背景和成長故事,讓你從主流的半導體科技研究,走向氣功和靈界科學?


只要夠認真 就能成為世界級專家

李嗣涔:我是在美國讀半導體的,主攻液相磊晶成長,砷化鎵材料等,是現在高亮度LED的主要材料,在那個階段就是一般的科技人士,努力把元件設計做好,相關的事情都搞清楚,但後來遭遇了幾件事,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第一個,以前我們都相信,要把一個學問弄好,就是要從最基礎把它學好,像半導體屬量子力學,就要把量子力學弄好,同時也要把半導體材料的種種知識搞懂,而到了製作元件的階段,就要懂得電晶體和二極體等等的技術,而我是1974年大學畢業,在大學也沒有讀過半導體,但1975年再回到學校時,電子計算機就問世了,不再使用計算尺了,整個電子學也都不一樣了,都是電晶體了。



圖二 : 台大電機二館142會議室,李嗣涔教授口中的「聖地」,許多重要的會議與發現都是在這裡產生。
圖二 : 台大電機二館142會議室,李嗣涔教授口中的「聖地」,許多重要的會議與發現都是在這裡產生。

後來到美國史丹佛大學去攻讀博士時,指導教授是在做三五族半導體的研究,但那些是我從來沒有聽過的領域,當時非常的手足無措。


「什麼三五族,我聽都沒聽過,嚇死了,腦中一片空白。但我老闆跟我講:『你不要擔心,只要你夠聰明,一年以後你就是世界級的專家。』」


果然,一年之後,我就成為了這個領域的專家。


「什麼三五族,我聽都沒聽過,嚇死了,腦中一片空白。但我老闆跟我講:『你不要擔心,只要你夠聰明,一年以後你就是世界級的專家。』」

這件事情對我的啟發很大,原來只要你夠努力、夠認真,進入一個新的行業裏面,而那個行業是你從沒聽過,從沒接觸過,任何知識都不懂,但一年以後你就能成為世界專家。我就懂了,原來科技是這樣玩的。


然而半導體幾乎用不到量子力學,頂多只有用到連續方程式。到了電路的領域,則是連續方程式都不需要了,是另外一套語言。再往上走,到電腦的世界,下面這些更不需要了,只剩下0跟1。


我那個時候才了解這就是「因果斷見」,一層跟一層之間,所用的語言和邏輯完全不同,並沒有存在必然的關係。到最後就越來越數學化,到數位電路的時候,全部都是數學。做元件的只做元件,做系統設計只設計系統,彼此之間並不需要完全了解,甚至人際與世界都是這樣運作的。


哈雷彗星飛越 引發對生命學問的好奇

另一個體悟,則是人生有兩大學問,一種是專業的學問,也就是生存的學問,你的專業搞得很熟,才會有人聘你,去貢獻;另外一個是生命的學問,我是在1986年那個時候,突然理解了。


那一年,天文上有個重大事件「哈雷彗星」回來了。哈雷彗星每76年會繞過地球一次,而那年我是34歲,由於這是一生一次的機會,所以我也就去看了。而透過觀察哈雷彗星,我突然體會到彗星是會消逝、會毀滅的物體,同樣的太陽也是,而一旦太陽燃燒殆盡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幾十億的人口也將面臨死亡。


領悟了這個道理之後,我非常的震驚,也開始杞人憂天了起來,除非發展出非常先進的科技,能夠穿越時空而去,否則人類最終只有消滅一途。也因此,我開始反思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然後也著手研究關於地球、宇宙、以及生命的起源。



圖三 : 李嗣涔說,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歸,讓他突然領會了生命的學問是更重要的議題。
圖三 : 李嗣涔說,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歸,讓他突然領會了生命的學問是更重要的議題。

到了1986年,有一天接到了時任國科會副主委鄧啟福先生的電話,他問我有沒有興趣做氣功研究,然而我是做半導體的,從沒接觸過氣功,但我認為這個是跟生命有關係的,因此我也就決定投入這方面的研究。而這個「Yes」,就是我職涯的重大轉淚點,是我一生學術上最重要的決定。


而隨著年紀的增加,專業學問的重要性會慢慢地減少,反之,生命的學問的重要性就會逐漸增加,你究竟為什麼而活?目的是什麼?這些疑問就會浮現。


黃社長:現在摩爾定律將走到盡頭,張忠謀先生預測大概只能延續至2025年,那再走下去,是不是就會進入到「信息場」以及教授所說的「實數/虛數時空」呢?另外教授也在著作中指出,量子世界存在有陰陽互通的空間,那如果摩爾定律再往下發展,是不是就能有機會接觸到心靈或靈界的科學?


李嗣涔:心靈和靈界是量子的現象,理論上你製程越做越小,量子現象就會跑出來,那就有可能會碰觸到。但是物理學界從笛卡兒之後,就不再研究意識,傾向以唯物論為基礎,直到1994年,英國的物理學家羅傑 潘若斯(Roger Penrose)與美國亞歷桑納大學的骨科醫師史都爾特 漢默若夫(Stuart Hameroff)共同提出意識的物理。


他們指出,腦神經細胞壁有維管束,直徑只14奈米,因為這麼細就會進入量子狀態,也會影響鄰近的細胞進入量子狀態,而神經也就會慢慢的進入一個大的量子態,而當觸碰到一個能量的不同時(difference),就會崩潰。而此時就可以偵測到物理量:能階,意識也就產生了。但馬上又會有一個量子態在產生中,這也為什麼我們的思想是一波一波的。


但我認為意識不是在崩潰時產生,而是在量子態時就已將出現,差別只是相位(phase)而已。


半導體製程再下探 將碰觸意識的世界

所以當你的元件越做越小的時候,到了能夠進入量子態,此時就可能可以接觸到意識,並且進入新的世界。而那個世界能夠存在念力,透過意念就改變物質的狀態,折彎、移動,或者讓進入死亡狀態的有機物,重返生機,甚至可以把意念物質化。


因此如果能夠掌握這樣的科技,人類就會進入下一個文明。而這樣的世界並不是目前的文明可以想像的,更是目前文明所無法操控的。


例如我們前一個文明是不會「用火」,什麼東西都是生吃,但發明了火之後,世界就變了,開始進入快速的演化。


「越做越小,如果做到了進入量子狀態,它就可以穿入那個世界。但關鍵是要能夠物質化。」


黃社長:那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研究,教授有產生什麼樣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價值?


李嗣涔:我被說服了!生命是不死。


你這一生一定是要做些事情嘛,它一定有個目的,而這個目的必然是要來修正自己,要改變性格上的弱點和缺失,否則生命的循環就會變得沒有意義。


所以下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到底要修什麼?要改變什麼?很簡單的方法可以教給大家,就是你最親近的家人一天到晚在唸你的事情,那就是你要修的。因為關係不好就是問題,問題就是要修的地方。


我們的意識是心物合一的,是一種量子狀態,有實部,也有虛部,虛部是了解,它也要有內涵,它會生氣,它會喜歡,它會恨,會有邏輯判斷,會記憶,那這些判斷的基礎在哪?就是在實數,內涵就是實數的幾何結構,如果是在第六識,就是大腦神經放電的幾何結構。而我們生命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的幾何結構呈現一個更完美的狀態。


PC 4.0 未來將是個人保健的時代

黃社長:回到產業面上來說,教授對現在的產業發展,尤其是目前正進入一個關鍵的時刻,您有什麼樣的建議和意見?


李嗣涔:產業是應用的,所以當它走不下去的時候,那只能往它的功能性上來發揮,要能進入它以前沒有辦法進入的領域,比如說人體科學這個領域,也就是「醫」的範圍。


因為在應用的領域上並不需要一直進行微縮,那有生存的機會。因為微縮的目的是要提升效能,增加運算速度,或者擴大產量來降低成本,那在微縮之外,仍是有很多應用,這些就可以彌補無法持續微縮的困境,也是唯一的出路,因為微縮是會有物理極限的,除非你走向量子的世界。


但人體這一塊還是有很多的應用可以開發的,存在很多的機會,比如說氣功,我就看到了巨大的市場;另外,保健也是一個大市場,絕對是未來一個主流的應用,但目前大家都在做相同的東西,如果你能做出一個不一樣的東西,就有很大的商機,例如經絡保健等。



圖四 : 李嗣涔說,台灣在2~30年前是靠PC的資通訊產業起家,但現在則是要進入保健的時代,也就是「Personal Care」個人保健的時代。
圖四 : 李嗣涔說,台灣在2~30年前是靠PC的資通訊產業起家,但現在則是要進入保健的時代,也就是「Personal Care」個人保健的時代。

尤其健康最好是治病於未病,但你要懂得健康的原理才行。例如,電能扮演什麼角色?因為電是對人體的健康是有幫助的,特別是在通經絡的效用上。向這類的應用並不需要先進的微縮技術,方法和功能才是關鍵。尤其各種不同的病症,各自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衍生的解決方案也不同,不同的電流電壓,不同的頻率等等。


這就是「PC 4.0」的時代。台灣在2~30年前是靠PC的資通訊產業起家,但現在則是要進入醫療的時代,也就是「Personal Care」個人保健的時代。


目前醫療院所內的診療室中,都是使用巨大的診斷機器,MRI和X光機等,但幾十年之後,這些全部都會被淘汰,所有的功能會被縮小到一部手機裡,只要使用輕巧的可攜式手持裝置就能夠達成,這就是PC 4.0時代的應用場景。


(文字整理/籃貫銘;攝影/王建發)

關於李嗣涔


1952年生,台大電機系學士、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系博士,現為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曾任台大校長。專長為半導體元件物理、三五族化合物材料、氣功與腦波,近年專注於靈界科學的研究。

相關文章
材料創新與測試技術並進 第三代半導體開啟應用新革命
看好晶片微縮進展 imec提出五大挑戰
邊緣應用無遠弗屆 加速半導體產業創新力道
蜂巢式物聯網發展趨勢預測
迎向全球供應鏈重組浪頭 半導體領航上下游轉型布局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2024國家藥科獎揭曉 醫材軟體研發見碩果
» 中美萬泰全新27吋醫療級觸控電腦專為手術室設計
» 衛福部攜手耶魯大學附醫 促進醫療資訊優化應用
» 亞大生醫系獲國科會GenAI Star生成式AI百工百業應用競賽優選
» 工研院IEK眺望2025智慧醫療 遠距醫療應用及照護需求持續增長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39.234.12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