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主動出擊不再靠天吃飯 農企業與農會啟動數位轉型
 

【作者: 王明德】   2020年03月02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10666】

心態與營運手法向來保守的農企業與農會,在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化下,為避免邊緣化,也必須積極轉型,不過農企業與農會的產業環境特殊,轉型所面臨的挑戰也不同。


數位轉型成為近年來各類組織、企業的重要營運策略,農業也是其一。在歐美先進國家,農漁業的轉型早已開始,例如荷蘭,就透過自動化技術與完整的產銷機制擊退台灣,在全球蝴蝶蘭市場搶下超過一半的市佔率,不過台灣在農業與IT兩大領域也都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在此優勢下,這幾年也開始轉型。


台灣農業自動化的啟動相當早,在自動化技術剛普及時,就曾在政府的扶助下有一波導入潮,不過沒多久台灣工業開始轉型,由於工業市場更大,因此自動化廠商紛紛移轉研發資源,後來台灣的農業自動化就此停擺。這幾年智慧化概念開始普及,多數農業組織也有轉型意願,希望透過數位化技術強化自身競爭力。


從組織類別來看,台灣轉型的農業組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個體農戶、產銷班在內的從業者,另一類則是負責協助農民的農漁會,這兩類族群所遇到的轉型問題也各不相同。


農企業族群類別不同 需求與意願各有差異

先從第一類看起。跟一般企業一樣,台灣的農業也分成三種族群,其一是大型的產銷班或農戶,此一族群的規模大、資源豐富,現在已有多數業者投入轉型,尤其是這幾年剛接手經營的農二代,由於出生在數位世代,對網路、IT工具早已熟稔,轉型意願相對濃厚,或許進度不一,不過都已經開始啟動數位轉型。


第二類是屬於資源中等,但營運績效已達臨界點,只要再有一點助力,就可以讓營運規模往上跳一級的從業者,此一族群對智慧化系統的需求最急迫,但對系統服務商來說,是農業領域目前最具開發潛力的客群。


至於最後一類,大多屬於資源有限者,此一族群雖仍有轉型意願,不過都冀望透過政府的補助與扶持,因此除非承攬政府標案,否則一般系統整合商在此處的投資報酬率並不高。


以農業提升種植效益 從農務管理符合政府規範

再觀察轉型方向,農業從業者的數位轉型也可分為農業與農務兩類,農業類是透過物聯網、AI、大數據…等技術所打造的智慧農業,農務類則是導入財務、生產管理系統。


先從農業類來看,現在智慧農業的作法,主要是以環境監控為基礎,再加上大數據與AI,提升作物的質與量,環境監控在農業的應用已久,現在的溫室種植幾乎都已有相關建置,後來市場也推出戶外農地市場的類似解決方案,結合感測器與無線廣域通訊技術,偵測並回傳土壤的溫濕度,農夫可依此數據調整水分與養分。


不過,環境監控只能算是自動化,稱不上智慧化,近期已有新創團隊整合生物與大數據、AI等專業,分析偵測農地土壤可能發生的病蟲害,再以該團隊自行設計的有機生物抑制劑防治蟲害,確保作物的品質與產量。


至於農務的轉型,則是每家企業必須嚴正面對的問題。一般企業從成立初期,公司內就會有財會人員負責此事,但農業的產業屬性特殊,在稅法中規定,「自力耕作」屬於免稅範圍,但有「營利目的」就必須課「營利所得稅」,至於「自力耕作」與「營利目的」的紅線,財政部的認定是「有無僱工」。



圖1 : 透過資訊科技打造智慧農業系統,已成為農業數位轉型的重要趨勢。(Source:Neousys)
圖1 : 透過資訊科技打造智慧農業系統,已成為農業數位轉型的重要趨勢。(Source:Neousys)

當個體農戶在規模仍小時,屬於自力耕作,因此沒有所謂的稅徵問題,但當規模擴大,開始僱工耕作,甚至是自行透過通路販售時,就是所謂的「農企業」時,就必須面對納稅義務。


處理稅務的第一步,是充分掌握組織內的所有財務細節,一般大型企業會利用ERP的財會子系統,優化、透明化內部的財務狀況,不過ERP有基本上的限制,企業的營收規模必須達到新台幣五億元以上,管理效益才會明顯,台灣農企業達此規模者並不多,而且ERP的建構價格高昂,對規模不大的農企業來說,全面導入並不實際。


因此,現在已有業者針對此一需求,將ERP中的生產管理功能切出,獨立為農務管理系統,農務管理系統可讓農企業以資訊化方式管理派工、土地、產品,協助個體農民以資訊化方式管理派工、土地、產品等工作,並以數位化方式儲存數據,有利於之後的財務工作。



圖2 : 產地直送取代了傳統的農產品供銷體系,農會業務大受影響。(source:Busy.org)
圖2 : 產地直送取代了傳統的農產品供銷體系,農會業務大受影響。(source:Busy.org)

除了財務面,數位化農務管理系統的另一個價值在於食安。台灣過去爆發過幾次食安危機,農委會也從2006年起推動「食安履歷」,2016年再次推「食安五環」政策。食安履歷與財務一樣,作物量不大的個體農民大多不在乎,因此問題並不大,但具規模的農企業,不僅必須符合政府法規,企業也要顧及市場觀感,此時就必須嚴正面對,此時數位化農務管理系統就成為農企業的必要,透過此系統的完整、透明生產數據,讓食安履歷的建置更順利。


農會業務逐漸被取代 數位轉型刻不容緩

農業組織的另一類是農會,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向來作法保守傳統的農會也面臨了轉型挑戰。台灣目前共有302個農會,各農會的規模差距極大,其經營狀況也與一般企業一樣,不同規模有不同的做法,大型農會像是花蓮、斗南…等,在豐富資源下,都已開始轉型,至於中小型農會則仍是抱持傳統的心態,轉型意願偏低。


農會現在的困境在於與市場環境脫節。農會是地方農業營運的主要輔力,組織內的信用部負責農民的存貸款、供銷部收購地方作物、推廣部則是推銷當地農產品,不過現在這些業務近年來開始衰退,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過去高達90%的稻米收購比例,如今已降至50~60%,部分農會甚至跌破50%,主要原因在於這些業務都可被各種新世代管道取代。



圖3 : 資訊化農務管理系統成為現代農企業的營運利器。(source:Trimble Agriculture)
圖3 : 資訊化農務管理系統成為現代農企業的營運利器。(source:Trimble Agriculture)

近年來台灣掀起一波青農返鄉潮,這些返鄉青農早已熟悉數位化工具,這些數位化工具讓青農們不再倚賴傳統農會,貸款部分可透過平台募資或線上契作取得,供銷與推廣方面,大型農企業會避開傳統的農業產銷機制,直接供貨給大型超市、超商或餐飲業者,至於小型農戶,也有電商、網購等管道,讓作物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這些工具與管道讓傳統農會的優勢盡失,如果仍不轉型,將會逐漸邊緣化。


至於農會要如何智慧轉型?其實現在已有實際的案例可供參考。農會組織分為信用部、供銷部與推廣部,這些部門業務與外面的金融業、零售業相同。金融業這幾年正在推動的Fintech(金融科技)就可被應用在農會的信用部,例如整合行動載具,提供多元的金融服務,或是大數據、AI等方式,分析出農民或農企業的資金需求,主動提供貸款服務。供銷、推廣業務,則可透過智慧化系統讓收購資訊透明、簡便,並以電子商務功能,強化農產品的推廣,一言以蔽之,就是借助數位工具主動出擊,進一步活化農會的業務。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過去看天吃飯的農業與農會,如今也面臨轉型挑戰,多數業者或許會認為轉型並非當下之急,但其實產業變化會比想像中快,察覺環境有異時,通常已經時不我予,因此農企業與農會管理者必須審慎因應,盡早啟動轉型,系統整合業者也必須把握這波轉型潮,提供產業完整的服務。


**刊頭圖(source:Analytics Insight)


相關文章
技術認驗證服務多建置 協助臺產業建立數位創新生態
Norbord數位轉型提升生產力
TMTS 2024展後報導
等待春燕 工具機業逆風而行
ST開啟再生能源革命 攜手自然迎接能源挑戰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高效能磁浮離心冰水機降低溫室效應 工研院助大廠空調節電60%
» 傳產及半導體業共享淨零轉型成果 產官學研聯手打造淨零未來
» 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9閉幕 聚焦AI資料中心節能與淨零建築
» 大同智能與台電聯手布局減碳 啟用冬山超高壓變電所儲能系統
» 台達能源「以大帶小」 攜手供應鏈夥伴低碳轉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9.24.14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