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讓網路智能和處理作業邁向邊緣網路
 

【作者: George Hervey】   2020年07月13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4653】

當我們邁向「始終在線,始終連接」(Always On,Always Connected)模式的更進階階段時,行動電話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的手機提供即時的資料和溝通媒體存取,這樣的存取方式影響我們的決定,最終左右我們的行為。


思科預計,到 2022 年,全球行動網路將會支援超過 120 億部行動裝置及物聯網連線。而這些行動裝置將會支援更多元的功能。如今,我們的手機已然取代許多小工具並提供諸多服務。如果手機可以提供 Apple Pay、Google Pay 或執行電子支付,那麼無需隨身攜帶皮夾。如果手機可以開車門並且啟動汽車,或是可以打開車庫的門,那麼就無需隨身攜帶車鑰匙。


目前,應用程式已經涵蓋即時串流服務,可提供 VR/AR(虛擬實境/擴增實境)體驗和即時分享等服務。未來的服務和應用程式似乎可以滿足無限的想像,不過它們的發展需要新世代資料基礎架構的支援與協助。


對於邊緣智能的需求

網路連線能力和流量成長都在持續提升,原因是新型數據密集應用程式的採用率提升,造成對頻寬以及更高智慧基礎架構的需求。這樣的基礎架構可以透過智能辨識特定的應用程式和基礎架構需求,並且在必要時提供邊緣的處理作業。隨著Multi-Gigabit 乙太網路和 400GE 骨幹連線的進步,網速也獲得提升,但最新的 5G 和 Wi-Fi 科技可用頻寬卻持續造成回程傳輸中的瓶頸。


邊緣處理有助於避免大量資料跨網路移動。這種更高階的網路智能可以讓網路在無須使用者介入的情?下,提供複雜的軟體定義基礎架構管理、管理推論引擎、應用相關策略。最重要的是可提供主動式的應用程式功能。 透過使用具有低延遲性、高可靠度和安全性的基礎架構,提供幾乎即時的互動式平台,使用者體驗將會獲得提升。


伴隨對頻寬的需求迅速激增,該怎麼有效在大範圍內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在平行處理雲端資料中心時發現,要擴展並處理新增的頻寬和大量節點,可以在網路邊緣新增處理作業。這個方法可以在資料中心完成,方法是透過使用智慧網卡(smartNIC)從伺服器卸載複雜的處理工作,包含封包處理、安全性、以及虛擬化。


另一個相似的方法可在電信業者網路中達成,方法是透過部署位於邊緣的 SD-WAN/uCPE/vCPE 提供智能服務並減少連線成本。然而,這個方法在企業網路中會出現問題,因為企業網路需要多樣功能的端點,而第一個一致功能需求位置出現在網路的存取層。


利用人工智慧 (AI)

如果您使用傳統方式在企業網路中部署服務(例如集中式防火牆和驗證伺服器),還會遇到其他挑戰。按照預期,會有更多的裝置需要存取網路,而且每部裝置會需要更多頻寬。這種情況下,這些傳統方式的限制會造成瓶頸。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真正實現網路邊緣處理,讓處理作業貼近需求端,並且更加智能。 網路 OEM、IT 基礎架構擁有者和服務提供者,都必須在企業網路的存取層善用新世代的人工智慧 (AI) 和網路功能卸載。


實現網路邊緣處理的「訣竅」

這是「訣竅」系列的第一部分,提供基本技術的相關訣竅。隨著行動性和雲端應用程式的快速發展,網路功能從核心移動至邊緣,不斷發展的無邊界園區需要這些基本技術。本篇內容討論的是網路智能的擴展趨勢。在第二篇中,我們將探討其所需的效能等級,同時提供更多實現網路邊緣處理的見解和訣竅。


(本文作者George Hervey為Marvell 首席架構師)


相關文章
邊緣網路對速度需求提升
802.11ax連結能力在汽車環境中的價值主張
為什麼802.11ax是互聯網汽車的「必備技術」?
汽車網路需要深度數據包檢測技術
連網汽車發展之先進無線技術需求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智慧校園 ICT+AI 把關 7-11未來超商X-STORE 8啟動
» 思科:僅5%台灣企業充分把握人工智慧潛在機會
» Anritsu Tech Forum 2024 揭開無線與高速技術的未來視界
» 光寶攜手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 推動5G創新節能應用
» 施耐德電機響應星展銀行ESG Ready Program 為台灣打造減碳行動包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6.226.15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