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善用口罩國家隊經驗 為後疫情時代儲備製造能量
 

【作者: 王明德】   2020年06月29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6125】

COVID-19疫情衝擊全球,台灣因地理環境較近且交流頻繁,一度被認為受害將會最重,但在政府的快速反應與民眾積極配合下,成功防堵破口,還被英國知名學庫評為全球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在防疫過程中,匯集台灣製造能量的口罩國家隊發揮了重要戰力,在短短一個月中衝高產能,如今台灣疫情已經趨緩,口罩國家隊成員各自回到原本的產業,而從這次的經驗中,台灣製造業可以思考如何善用過去累積的優勢,在後疫情時代強化競爭力。



圖1 : COVID-19衝擊全球,無論是民眾活動或經濟發展都受到嚴重的影響。(source: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圖1 : COVID-19衝擊全球,無論是民眾活動或經濟發展都受到嚴重的影響。(source: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雖然近期COVID-19在全球各國有再度復燃之勢,台灣防疫政策也僅是放寬而非放鬆,但整體而言,初步仍算成功;而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善用當年SARS疫情所累積的經驗。2003年的SARS疫情,造成全球超過8,000人感染,導致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774例病患死亡,台灣當時的醫護人員也深受疫情所害,犧牲很多優秀的醫護人員。疫情結束後,政府隨即召開檢討會議,並制定出傳染病防治特別條款,這些經驗在這次疫情中發揮極高的作用。


應變疫情發展 口罩國家隊迅速成軍

疫情發展初期,對於COVID-19確診感染病患可能傳播的各種傳染途徑無法全面確認,依照行政院的防疫物資需求規劃,口罩是重要物資,讓口罩覆蓋率逐漸增加,是避免疫情擴散最實際的方法,若能將口罩覆蓋率達到50%,甚至是70%以上,確診感染病患傳染給其他人的機率就會降低很多。


因此,在1月21日台灣發生首例確診後,經濟部預期國內口罩需求將會增加,為了讓民眾放心,旋即在1月24日限制紡織口罩出口,將國內已有的防疫物資留給第一線醫護人員使用,惟面對民眾恐慌心理造成口罩需求量大增的情況,仍難以滿足。


疫情期問,防疫物資的戰備存量及後續供補,是維護全體國人生命安全之最重要關鍵,國內醫用口罩工廠生產的口罩產量,優先供應國內防疫需求,以確保防疫物資可足量且充分供應,使國內民生戰略物資的製造業,具有供補戰備存量能量。


當時就加速盤點口罩在內的戰略物資,從需求量、進口量及國內供應量等方面去進行整體評估。一般時期國內口罩需求量每日約250萬片,國產供應130萬、進口120萬片,而台灣的口罩產能約188萬片,加強產能最多每日244萬片;過年期間,經濟部盤點產能後,盤整出三班人力與機台產能加總,能達到每日420 萬片的極大產能。


然而過年期間,配送到超商的口罩總是很快售完,讓經濟部意識到即使年後開工,以當時國內每日最高產能420萬片無法滿足需求,至少要外加 600萬片,提高日產能至1,000萬片以上,才能對抗疫情。


除口罩外,隔離衣及防護衣也是重要的防疫物資,台灣的聚陽公司過去SARS時期曾有製造防護衣的實力,若是國內疫情日趨嚴竣,國內自產P1隔離衣及P2、P3等級防護衣,有機會能達到自主量產規模,供應國內防疫需求。在此同時,製藥產業也持續不斷找解方;各國研究團隊持續研發疫苗及新藥,試圖找出有效治療 COVID-19有最佳解藥,台灣也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場跟自己的比賽,由於沒有前例可循,當時工業局設下的時間與標準是以1,000萬片為目標、提出60條產線構想,以每台新機以80%稼動率來算,可日產10萬片,新增600萬片需60台新增購口罩機設備口罩產線計畫。


不過由於徵召的兩家口罩機廠商,從未接過這麼短時間內的大數量訂單,以原本廠區人力,如果要完成任務,恐需要半年以上,只能加緊輪班趕工,在人力急需後接與補給的情況下,熟稔機械技術的金工中心、工研院、精機中心全力支援,再加上工具機業者主動參與,最後口罩國家隊正式成軍,並打出一場漂亮的防疫之戰。


跨入後疫情時代 台商須找出成長新動能


圖2 : 進入後疫情時代,台灣製造業者應積極轉型,提升數位化能力,以因應未來變局。(source:ISchneider Electric)
圖2 : 進入後疫情時代,台灣製造業者應積極轉型,提升數位化能力,以因應未來變局。(source:ISchneider Electric)

進入後疫情時代,國家隊成員也各自歸建,台灣製造業面對新變局,應從幾個面向強化競爭力。首先是分散風險並提升風險應變能力,中美貿易戰與COVID-19等事件突顯供應鍵高度集中一地的風險,在未來業者能否採取多重投資布局,分散經營風險,並透過彈性調配產能、增加原材料或半成品採購來源及庫存等作法,提升因應外部衝擊能力,將成為重要課題。


其次是具備數位化、智慧化能力。國內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傳統產業目前生產管理仍多採人工紙本作業,製程技術多仰賴老師傅經驗,因設備並無聯網功能,相關生產管理作業往往十分耗時且影響品質。透過導入智慧製造,將感測器、物聯網、 機器學習等納入生產製程中,可提高中小企業數位化能力,提升產業技術能量,加速企業轉型,並帶動產業長期發展。


最後則是培養研發創新動能,為提高產品競爭力,確保市場競爭優勢,持續投入資源進行研發擁有其必要性。因此業者應不斷投入資源進行技術研發與高附加價值產品開發,以提升創新研發能量,蓄積成長動力,迎接大環境變動所帶來的挑戰。


除了自身必須有積極作為外,企業也可以善用政府資源,例如經濟部近期就引導台商進入海外工業區,針對有意前往新南向國家的企業,透過媒合、合作、自行開發等三種模式,協助企業移轉建置生產基地。


另外,針對國內中小企業智慧製造需求,現在也有熟悉產業需求的產學研專家組成顧問團隊,免費提供中小企業到廠訪視與諮詢診斷等服務,並安排系統整合業者提供技術服務,協助業者加速朝智慧製造升級轉型發展,資源有限的台灣業者可多加善用,為將來的產業變局做好準備。


**刊頭圖(source:WHO)


相關文章
智慧製造移轉錯誤配置 OT與IT整合資安防線
提升產銷兩端能效減碳
AI賦能智慧製造轉型
以「熄燈製造」心法實現全面自動化生產
以邊緣AI運算強化智慧製造應用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機械公會鎖定淨零轉型4重點 產發署明年將建碳係數庫
» 新世代智慧交通應用 華電聯網5G C-V2X技術能力受肯定
» AI帶動半導體與智慧製造方向 促進多功機器人產業革新
» 打造綠能部落 臺東偏鄉建置防災型微電網強化供電穩定性
» 宇瞻量產最新工規DDR5記憶體模組,兼具高效與環保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89.192.21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