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包括高科技產業的各領域都時有整併的消息傳出,擴大規模與經營觸角,依然是許多企業在生存發展時最常採用的策略之一,對於整個產業來說,這種情形究竟是好是壞?面對未來10年,甚至更長遠的經濟環境而言,是不是只有大型企業才具備生存的條件?
甫一開春,國內高科技產業就出現令人震撼的消息,歐洲第二大半導體廠英飛凌,宣佈以8000萬歐元(超過台幣30億元)的現金,併購國內著名的網路通訊IC設計公司上元科技,這當然不是國內IC設計公司第一次為國際大廠收購的案例,但卻是金額最大的一宗國內IC設計公司與國際半導體大廠聯姻,從事件的本身來看,雙方各取所需,並無太大的問題,但是見被後有幾個重點值得持續觀察。
就上元科技來說,加入國際IDM大廠的麾下,對其產品市場的拓展當然有一定的幫助,加上英飛凌在網路通訊領域與其有相當的互補性,可以強化整體實力,而上元母公司智邦,其網路通訊終端設備近年來在競爭激烈的美國市場成績並不突出,若能透過與英飛凌網路頭端設備的搭配,增加產品的競爭力或著進一步打入歐洲市場,豈不美哉。
但是英飛凌支付的是現金而非股票,等於是將上元買斷,對智邦來說,那是此關係下帶來的附加利益,所以上述效益並非絕對,只是透過上元股權的處分獲得部分利益。另外,對國內IC設計業來說,被國際大廠看上,等於進一步肯定國內的研發實力,未來是不是有更多國內中大型IC設計公司,有機會與國際大廠合作,強化國內整體IC設計產業的實力。
但是,站在英飛凌的角度,該公司一直相當肯定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實力,多年來包括DRAM產業,對台灣的投資金額相當驚人,除了DRAM的生產之外,此次甚至投資國內的IC設計產業,深耕台灣市場的決心無庸置疑,但是此次以全數現金的方式併購國內IC設計公司,而非部分股權的方式,讓人聯想去年該公司與國內DRAM公司的風風雨雨,現金買斷一者是為避免不好的經驗重演,一者是希望完全掌握此一部份的資源。
在此一事件曝光之前,本刊剛好對英飛凌亞太區總裁羅建華做了一次專訪,羅建華也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實力相當肯定,所以也表示會持續借重台灣的實力以強化該公司的各項策略佈局,但是在研發這部分,他對於外商公司在台灣招募相關人才的困難表示困擾,所以即便有心借重台灣的研發實力,有時也覺得相當無奈。這對於政府最近大力鼓吹國際大廠來台成立研發中心的口號,不啻一記當頭棒喝,國內沒有營造良好的環境,如何真正達成政策所宣示的意義?
所以,此一事件某種程度暴露了國內IC設計產業未來的困境,研發人員看中的是國內廠商高股票分紅的誘因,於是國內的IC設計公司遠比國際大廠來的有吸引力,但是在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時,國內這種小型專注單一產品的IC設計產業模式,是不是真的能發揮整體的產業實力,或者只是等著未來更多國際大廠的不斷併購,短期上來看是肯定並增強國內IC設計產業的實力,但是就長遠來看,國內IC設計公司有幾個可以面對長期而全面的競爭?又有幾家公司有實力去併購國外的IC設計公司,以強化自身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