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第二代SoC与全面性创新设计
 

【作者: 歐敏銓】2006年05月02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4110】

第二代SoC主导市场


随着制程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对整合性、小尺寸晶片的需求浮现,系统单晶片(SoC)在数年的发展中,已站稳其晶片设计主流的地位。 Gartner Dataquest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Bryan Lewis在会议中指出,目前SoC已进入第二代的产品架构,预计到了2010年时,第二代SoC将达300亿美元的产值,而且市场会掌握在大公司的手中。



相较于有些神秘的第一代SoC来说,Bryan对第二代SoC提出的定义是:它是一种混合性的功能晶片,包括混合性的产品类型和制程技术,其电路闸数极高、具有多重处理器核心,并使用多阶层的软体架构。在这个晶片中,又分为数个次级处理系统,由不同的处理器来控制;这些次系统中甚至有自己的作业系统、韧体和API。



在这个定义下,目前市场上有三个极成功的第二代SoC范例,分别是Philips的Nexperia、TI的OMAP和Panasonic的UniPhier。它们都符合上述的特性,也就是以多重次系统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以阶层式的嵌入式软体来驱动这些次系统;它们整合了多种加值性的IP,让设计上具有高度的可利用性,同时也能适需要为客户进行客制化的设计。



现在最大宗的SoC应用市场,自然是非手机莫属,但仍有不少其他的市场对SoC需求若渴,如储存、游戏机、显示器、绘图卡、汽车、PC/Notebook、宽频远端接取、数位音讯播放器、DVD等等,请参考(图一)。虽然市场看起来不小,但从这三大SoC平台的发展来看,投入的资金动?达1亿美元,技术上又得做到多核心、IP的可携性和软体的阶层性等层次,可见得进入的门槛相当高,而且还需要有好的电子系统级(ESL)设计工具的辅助才行。



《图一 SoC的潜在市场》


第二代SoC走向多核心处理器有其必要性,因为现在的应用功能愈来愈多元,多核心架构能把不同的工作分配给特定的处理器,其中可组态(configurable)处理器还能为个别工作做最佳化的加速设计;此外,透过平行处理能增加效能关键性(performance-critical)工作的速度,而透过时间分割(time-slicing)则能将多个低频宽的工作合并在一个处理器上做处理;最后,引进伺服器中的不停顿(redundant)架构,则能进一步提升晶片的稳定性。



很显然地,这是新的一波产业重组,有些业者将因此而成为市场上的赢家。 Lewis指出,有五类的公司将会随着第二代SoC的发展脱颖而出:




  • (1)具有完整解决方案的大公司,如TI、Philips、IBM等;



  • (2)处理器核心公司,如ARM、Tensilica、ARC等;



  • (3)嵌入式软体公司,如新兴公司Ignios、Polycore,和主流公司Wind River、Microsoft等;



  • (4)ESL设计工具供应商,如Mathworks,也可能包括CoWare、Synopsys;



  • (5)提供与SiP相关的软体、晶型式SIP、封装的公司。





除了SoC外,另一与其竞争的技术则是系统级封装(SiP)。Bryan表示,两者优缺点互见,SoC适合要求高效能、高整合度和生命周期长、产量高的产品,不过,它的技术难度较高,需要投入的研发时间也较长;SiP则适合重视可调整弹性、上市时间压力大、要求混合不同的晶片技术(如记忆体、类比或数位功能)或混合制程技术(如Si、GaAs、SiGe)的产品,一般来说,SiP的成本较SoC为低,也较不会要求产量的规模,不过,在制造中仍会得克服良好裸晶(known good die;KGD)的良率问题,请参考(图二)。



《图二 SoC与SiP的设计考量要点》


以全面性创新突破障碍


同是谈晶片的设计趋势,IBM公司的策略联盟副总裁兼技术长Bernard S. Meyerson不只强调「系统」,更要求「全面性的创新设计」(Holistc innovative design),认为这是当晶片微缩摩尔定律出现脱轨窘境的此时,电子产业想要继续成长必须跨出的下一步。



Meyerson指出,微缩的法则一向是电子产业降低成本、提升效能的不二法门,不过,当尺寸小到今日的奈米阶段,已出现难以承受的电路闸泄露等问题,系统又要求以更高电压来达到更快效能,这就造成电力密度大幅的跃升。



此外,在微小化的情况下,由于原子的大小不变,制程中只要出现了一个原子的缺陷,就可以造成比平均值大上十至一百倍的本地电流泄露,而这种非分析性行为(non-statistical behavior)现在已是高阶设计的普遍性问题了。除非开发者具有电路模拟的最佳技术及工具,否则将难以针对此类电路进行有效率的产品设计。



Meyerson说:「过去,Bipolar曾是主要的制程技术,不过,当其耗电议题发展到了极限时,在90年代初期转向了CMOS制程。现在同样的状况又发生在CMOS身上,不过业界还没有立即可行的替代方案。」



在此情况下,要让这个产业继续以快速的脚步成长,就得寻求其他的途径。 Meyerson认为,目前业界在晶片设计的重点上,出现了很大的转折,在2003年以前,制程的微缩法则是提升效能、降低成本的主要驱动力;最大的限制是晶片的效能,因此业者以处理器效能的提升为竞争重点;在这个阶段,晶片的行为是可分析的。



到了2005年时,晶片设计的重点开始转移。微缩性仍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不过,要提升效能就得靠创新的技术;设计上的最大限制由效能转为耗电,因此更着重于待机电力的管理;在此阶段,晶片中有许多行为已变成不易分析了。



就设计的层次上,又可以分为系统级(System level)、晶片级(chip level)和处理器。今日在系统级的设计上,除了考量既有的应用软体、韧体及作业系统外,也得考虑hypervisor和丛集管理;晶片级则需考虑多核心、嵌入式记忆体、加速器、电力/可调性hook、互连性、交换网路等等,如(图三)所示。




《图三 重微缩驱动转向整合驱动的设计趋势》



以IBM的Power处理器为例做说明,指出今日的Power 5已具备以下功能:




  • ●微分割(micro-partitioning);



  • ●虚拟储存、虚拟乙太网路;



  • ●同步多工绪;



  • ●动态韧体升级;



  • ●强化的延展性;



  • ●更高的传输效能;



  • ●强化的储存次系统;



  • ●分散式交换器;





而下一代的Power 6不仅在效能上将可达到4~5GHz,并采用了创新的技术,如采缓冲式H时脉树(buffered H clock tree)作法、传送线分散(transmission line distribution)、高速资料快取,以及低功率/低延迟静态电路等等。



Meyerson表示,摩尔定律让产品更便宜,但要跨越障碍,只有靠创新技术才行得通。他所说的创新技术不仅是指材料、架构和制程,还包括从原子到软体的全面性创新设计,也就是从材料、产品、电路、核心、晶片、系统架构、系统资产到系统软体,都要同步做到最佳化才行。



在预见这种不连续性终将发生,IBM早在八年前即投入Strained Silicon的开发,从最基础的材料特性中去掌握这项号称下一代CMOS的技术。此外,Meyerson指出,未来在设计上的变数会不断增加,为了降低设计上的风险,可制造性设计(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DFM)的工具也会愈来愈重要。



@大标:结语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电子产业的晶片设计又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过去,在晶片中加入处理器核心已是属于极高阶的系统级产品了,但到了今日,一个核心已不够看,下一代的SoC中将会是多核心的系统,而处理架构就如同具体而微的丛集电脑一般,软体的地位也会愈形重要。



在摩尔定律面临失效的情况下,业者仍得戮力寻求效能与功能上的突破之道。 IBM提出的是从材料、架构、晶片到制程的「全面性创新」,不过,能全盘掌握的业者毕竟有限。因此,如Meyerson所说的:「创新很花钱,不过,影响技术进展的更大因素,在于合作。」要推动今日的产品发展,除了成本,更重要的如何将有用的IP能够整合在一起。因此需要营造全球化的技术生态系统,与各领域的专精业者共同建立一套坚实的创新网路。



相关文章
轻松有趣地提高安全性:SoC元件协助人们保持健康
仿真和原型难度遽增 Xilinx催生世界最大FPGA
SmartBond元件增加蓝牙网状网路支援能力
我们能否为异质整合而感谢亚里士多德?
关注次世代嵌入式记忆体技术的时候到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工研院主办VLSI TSA研讨会登场 聚焦异质整合与小晶片、高速运算、AI算力
» 国科会扩大国际半导体人才交流 首座晶创海外基地拍板布拉格
» SEMI:202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况 出货微降至1,063亿美元
» TrendForce:台湾强震过後 半导体、面板业尚未见重大灾损
» 亚湾2.0以智慧科技领航国际 加速产业加值升级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T9TDQASSTACUKQ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