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通訊系統中,前饋式錯誤更正技術(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經常被應用在資料的保護上,以免資料在傳輸過程中因為錯誤的發生而造成無法挽救的資料喪失。(圖一)所示之範例為前饋式錯誤更正碼在通訊系統之應用;傳送端的資料在經過通道編碼器編碼之後,傳送到通道上時受到雜訊干擾所造成的資料錯誤便可在接收端使用前饋式錯誤更正碼的技術在可容許的範圍內將這些錯誤更正回正確的資料數值,以達到對資料傳輸的正確性保護。
相對於信源編碼(Source Coding)技術(例如Huffman Coding、MPEG、JPEG等)將資料壓縮的特性,前饋式錯誤更正技術則是在原始資料後再加上一段冗餘資料(檢驗碼),使得在接收端能夠偵測到資料傳輸時所發生的錯誤,並更進一步地將錯誤更正回正確的資料。目前較常見的前饋式錯誤更正碼有漢明碼(Hamming code)[1]、BCH碼[2]、里德所羅門碼(Reed Solomon code)[1]、迴旋碼(Convolutional code)[1]、渦輪碼(Turbo code)[3]以及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LDPC code)[4]。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使用者 |
10則/每30天 |
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