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受邀到深圳,主持年度安卓(Android)开发者大会中的一个论坛。这是笔者第二年参与这会议,同样地,在豪华的五星级饭店举办,也同样是人山人海(该有2000人左右吧),具体展现出该地行动市场仍是一片繁荣兴旺。

生态系可以小而美又不失宏观?
生态系可以小而美又不失宏观?

来自腾讯、百度、联通、海尔等中国软、硬件大厂都积极参与这场活动,提出优惠分润、创业基金等利多甜头,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吸收更多开发者来加盟到自己的平台体系中。

在这里,开发者不单纯只是技术人,往往也兼具创业家的身份,而当有愈多创业家聚合在一个平台上,意味着更大的蓝海市场创造力与随之而来的商机。

这正是今日全球皆鼓吹『创新创业』的理由,而在中国,这里人多、市场大、机会多,正是创业家梦想中的乐土。值得深思的是,人人皆可圈到一块地吗?或者要问,台湾创业家也该来抢着分一杯羹吗?

这是个老问题,自中国开放经济,台湾产业就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不到二十年的时光变迁,台湾人才已从待价而沽的份量褪色到几乎无足轻重了。

「我们被边缘化了吗?」从产业关系来看,这或许是愈来愈肯定的答案,但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来看,这该是一个重新洗牌的开始。

谈到『创新』,恐怕无法用「人多=创意多」这么单纯的推论,其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社会、政治与文化条件;至于『创业』,解决一个小小需求,就可能在信息网络所摊平的世界里,因长尾效应而撑起一个庞大的事业。

所以,两岸的产业脱勾不见得是坏事,放眼未来,或许可从两个面向去思考彼此的关系:一是生态系,一是主体性。

今日大家(特别是巨头们)很爱谈产业生态系,若是树立标准、框架(Framework),那是乐观其成,但往往跳不脱「打群架」的动机。此外,一谈生态系,想得仍是市场规模、全球化的竞争。这是市场现实,但却不是生态系的真实面貌。

当我们回归到生态系一词的本义,才能认识到它指的其实是生命与环境的相依相生,而且可大可小。举例来说,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有时一棵大树可能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大部分动物终生不离开这棵树。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小区域或特定领域的自给自足并非不可能的,但套用「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愈开放、丰富的社群交流,与技术、资金、Knowhow的扶植,则愈能建立稳固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另一个关键即是深耕自己的「主体性」。这并不是唯我独尊的意思,而是想清楚自己的本份、本位,在一个切入点中做出特色。这正是创业守则第一章所说的:Vision和Mission,也只有建立自己为何而战的深刻论述,树立了鲜明的定位,才能展现自己的影响力,也才知道该怎么与伙伴合作、与对手竞争。

由此来看,没有什么市场是非去分一杯羹的,是你的,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