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受邀到深圳,主持年度安卓(Android)開發者大會中的一個論壇。這是筆者第二年參與這會議,同樣地,在豪華的五星級飯店舉辦,也同樣是人山人海(該有2000人左右吧),具體展現出該地行動市場仍是一片繁榮興旺。

生態系可以小而美又不失宏觀?
生態系可以小而美又不失宏觀?

來自騰訊、百度、聯通、海爾等中國軟、硬體大廠都積極參與這場活動,提出優惠分潤、創業基金等利多甜頭,其目的很簡單,就是吸收更多開發者來加盟到自己的平台體系中。

在這裏,開發者不單純只是技術人,往往也兼具創業家的身份,而當有愈多創業家聚合在一個平台上,意味著更大的藍海市場創造力與隨之而來的商機。

這正是今日全球皆鼓吹『創新創業』的理由,而在中國,這裏人多、市場大、機會多,正是創業家夢想中的樂土。值得深思的是,人人皆可圈到一塊地嗎?或者要問,台灣創業家也該來搶著分一杯羹嗎?

這是個老問題,自中國開放經濟,台灣產業就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不到二十年的時光變遷,台灣人才已從待價而沽的份量褪色到幾乎無足輕重了。

「我們被邊緣化了嗎?」從產業關係來看,這或許是愈來愈肯定的答案,但從『創新創業』的角度來看,這該是一個重新洗牌的開始。

談到『創新』,恐怕無法用「人多=創意多」這麼單純的推論,其背後還有更深層的社會、政治與文化條件;至於『創業』,解決一個小小需求,就可能在資訊網路所攤平的世界裏,因長尾效應而撐起一個龐大的事業。

所以,兩岸的產業脫勾不見得是壞事,放眼未來,或許可從兩個面向去思考彼此的關係:一是生態系,一是主體性。

今日大家(特別是巨頭們)很愛談產業生態系,若是樹立標準、框架(Framework),那是樂觀其成,但往往跳不脫「打群架」的動機。此外,一談生態系,想得仍是市場規模、全球化的競爭。這是市場現實,但卻不是生態系的真實面貌。

當我們回歸到生態系一詞的本義,才能認識到它指的其實是生命與環境的相依相生,而且可大可小。舉例來說,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有時一棵大樹可能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大部分動物終生不離開這棵樹。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小區域或特定領域的自給自足並非不可能的,但套用「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愈開放、豐富的社群交流,與技術、資金、Knowhow的扶植,則愈能建立穩固的創新創業生態圈。

另一個關鍵即是深耕自己的「主體性」。這並不是唯我獨尊的意思,而是想清楚自己的本份、本位,在一個切入點中做出特色。這正是創業守則第一章所說的:Vision和Mission,也只有建立自己為何而戰的深刻論述,樹立了鮮明的定位,才能展現自己的影響力,也才知道該怎麼與夥伴合作、與對手競爭。

由此來看,沒有什麼市場是非去分一杯羹的,是你的,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