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经济部和经建会等单位终于在各方的期盼下,协同产、官、学各界人士举办了一场联合座谈会,这个座谈会的主题就是讨论目前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有些业者甚至明白的表示,人才不足的困扰早在二、三年前即已浮现,尽管产业界多次呼吁正视此问题,但政府相关单位似乎拿不出具体的因应措施。如果台湾信誓旦旦地要建立起一个睥睨全亚洲的「科技岛」,那么科技人才的养成与吸纳,绝对是跨出去的第一步。
无独有偶,前国科会主委黄镇台也在国民党中常会提出的「当前科技产业面对的挑战」专题报告中,提到了有关「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动」及「人才不足」的看法与建言。其中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产官学联合座谈会或黄镇台,皆提到了两岸的科技产业竞争,终将引发成为科技人才的争取角力战。如此的思考逻辑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却也表示我们在解决人力问题上,普遍处于被动的见招拆招,欠缺长期有计划性的科技人才之培训与养成。
其实人力的问题,本亦是一种供需现象,但科技人才牵涉到较复杂的专业与技术养成,因此,平常如不潜心经营培养,需要时当然「四下无人」,且容易造成企业间的人员恶性流动。但因高科技变化快速且资源并非无限,台湾的政府与民间业者有必要凝聚重点产业发展政策的共识,然后再配合相关的教育经费预算、科系的增加、职训单位规划等措施,来累积需要的「人才库」。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台湾需要什么样的科技人才,要从今天培养起。
另外一个人才汇聚成功的例子是美国,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镜参考,美国真正「高档」的科技人才有很大一部分是吸纳自全球各国的菁英,这种具有「熔炉」特质的胸襟,也是造就美国之所以成为今世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艺术、文化各方面能领骚全球的关键因素。以台湾在高科技的全球知名度而言,是可以把握这样的思考方向,但是,前题是要先架构一个能「纳百川」的社会文化与机制,否则很难散发出足够的「魅力」,而就日益成熟的全球观角度而言,台湾还真得开始有如此的视野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