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电视广告中,频频出现两大Pizza商的对垒广告,除了强调热腾腾的外送服务外,一家先打出「买一送一免用卡」,另一家马上大方跟进,更打出「买一送三」的优惠策略,大有舍命赔君子的意味。当然,站在卖方的立场,赔钱的生意没人做,但是否能因此而薄利多销呢?另外,虽然两方杀价看似便宜了消费者,但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卖方要惟持获利,自然只得在原料的成本上动手脚,能够应付过去就算了。

Pizza业者的另一个做法,就是从生产流程上去改变,以机械自动化的方式来取代人力,用最少的管理成本来达成最大的产能。这无疑是可行的,也是最可能的选择,但如此一来,Pizza店还算是餐饮业吗?这和在7/11买盒便当再微波加热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这种打破头的杀价竞争,在台湾的电子业界早已司空见惯,而且是举世闻名。台湾的电子业在全球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就是扮演着「量产」的关键角色;往往当我们能掌握某项新技术时,就是这项技术低价量产、普及全球的时候了。台湾也因此夺得不少的全球市占率第一:主机板、晶片组等等,以及围绕着PC的各种周边设备。

在这个骄傲的背后,看到的是设计、代工厂内的工程师们,不眠不休的赶工,拼了老命也要达成老板抢单的任务。除了产品开发外,工程师们还有更大的压力,就来自于眼前高高一叠,或网路中永远学不完的新规格、新技术。台湾的奇迹,真要感谢这群不断追逐的设计尖兵。

但这样的追逐,确实太过磨人。因为老板的要求在于「快」、「还要更快」,产品的品质不重要,功能也不用太强,「堪用」就好,最重要的是能赶快卖到市场、抢得先机,因为大家都知道,晚了一步又要开始削价撕杀了。这似乎已成为一个跳不出的循环,犹如台湾产业的宿命,更是苦情工程师的梦餍。

即使面对后头的追兵,如大陆,台湾的这套设计代工模式早已修练成精,别人想要取代殊为不易,但这种辛酸着实让人不忍,难道没有解套的方式吗?

或许没有那么难,只要换个角度看看。工作的辛苦往往因为它是「工作」,和有情有泪的「生活」是截然两分的,所以有种被强迫分割的难受。即使在技术的追逐上,能有满足新知的快感,但一离开工作,有的人可能像患了失忆症,和工作相关的事都不想记得;放不下的就更惨了,怎么也回不过平凡的世界。

如果这两件事能成为一件事,问题的出路上可能就看到一道曙光。也就是说我的产品设计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不是出卖劳力、脑力换取薪资,而是直接用得上的,可能只是一点小心思,却可以带来大便利;而我的生活呢,就是工作灵感的无上泉源,在音乐聆听、亲友问候、旅游见识当中,都能引发取之不竭的创意。

这并非想像,在欧、美的工程师们,多的是生活的艺术家,产品开发对他们来说,是犹如画作般的创作,让他们能够乐在其中,更懂得与家居生活取得平衡。他们很清楚,技术的发明正在于能带来更高的生活品质,而非反而受困其中。这种态度所创造的价值有目共睹,只是,我们会选择怎么过呢?

(作者\欧敏铨)